人民网评:一个“鹄”字带来的点赞和思考

余清楚

2018年05月05日22:36  来源:人民网
 

这两天关于北京大学校长的舆情有些跌宕起伏,泾渭分明。四日,为了一个一不小心易念错的“鹄”字,调侃,批评,甚至是讽刺,瞬间形成舆论热点。五日,出乎意料,林建华校长发出了一封态度诚恳、情真意切的道歉信,舆论和跟帖风向瞬间跳转,网民和读者对林校长大都给予了正面而热情的回应。林校长在信中陈述经历,直面缺点,主动认错,不掩饰,不矫情,不诿过。道歉需要勇气,写信表明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当然值得点赞。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在日常工作中,写错字,念错字,时常有之。只是在一些特殊场合,对于一些特殊人物,大众关注度会高一些,网民要求会严格一些,情理之中,不足为怪。对于北大、北大校长而言,既有光环照耀,同时又有聚光灯照射,更应小心翼翼,严防出错。众所周知,这些年被不幸“中枪”的官员和名人不在少数。有时因为写错字、念错字、说错话的网络舆情,热闹一阵也就过去了。《论语》中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在现实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官员真把自己当“官”,有的名人真不怕自己“出名”,明明错了,东拉西扯,百般辩解,死不认错,最后洋相百出,下不了台。记者在采访时,偶尔遇到有的领导不小心念错字、说错话,就会直接而善意地指出,一般情况下领导都会虚心接受,表示感谢,从而成为了诤友、良友。

习总书记多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强化互联网思维,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发生深刻变化,网络舆情也是瞬息万变,来时如风,猝不及防。如何学网用网,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如何面对网上的批评和议论,对广大领导干部都是现实挑战和能力考验。在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面对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评头论足和狂轰滥炸,有的敌视心态,傲慢应对;有的躲网怕网,不敢应对;有的不懂装懂,胡乱应对。其后果可想而知,必定引起网民质疑连连,造成舆情愈演愈烈,并引发次生舆情灾害。

当然,广大网民欣喜看到,如今的网络生态已是风清气正,天朗气清。许多领导干部、包括众多名人对当前的网络舆论和舆情环境有了更为理性和透彻的认识,对来自网络、特别是移动端的舆情反映能够妥善应对。国家宏大,疆域辽阔,思想多元,众说纷纭,天灾人祸,变幻莫测。既要保持清醒头脑,又要有应对之策。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对领导干部而言,该面对的坦然面对,不用回避。该说的必须说,说真话实话。该做的马上做,用行动取信于民。每当太阳升起,都有许多事情发生,有好事,也有难事。每当打开电脑和手机,都有许多舆情面对,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用诚恳的、诚实的、诚心的态度解决每一个问题,办好每一件实事,给网民一个满意的答复,给人民一份合格的答卷。

(责编:王吉全、刘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