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上就办”成为一种常态

2018年04月26日17:40  来源:内蒙古日报评论部
 

  据说,餐饮行业在培训服务员时,会特别要求他们在面对顾客的要求时,不能说“您稍等”,而要说“马上来”,因为前者是要求客人等待,后者是要求自己快点,更能让客人感受到尊重。餐饮行业如是,政府的办事窗口和服务部门又何尝不是如此。面对群众的诉求,我们应该做的是“马上就办”,而不是想方设法解释和让群众等待。

  很多时候,人们在面对别人的质疑时,都会下意识地先去解释,后去解决,这本无可厚非。但这种下意识的行为如果被过多地带到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工作中,尤其是解释多而解决少的时候,解释就会变成搪塞、敷衍,甚至欺骗的代名词,问题也会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中放大甚至爆炸,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曾几何时,有些部门既懒得解释,也懒得解决,这也就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随着作风建设的不断加强,一些部门的工作作风有所改善,但或多或少存在着勤于解释而怠于解决的毛病,这也就是所谓的“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要知道,群众到窗口服务部门,不是为了进门和看脸的,而是为了办事的,从“硬钉子”变成“软钉子”,怎么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煮豆浆的时候,有一种现象名曰“假沸”,就是在豆浆还没烧开的时候,因豆浆中皂素受热膨胀产生大量泡沫,使人误认为已经烧开,这种豆浆喝下去,不仅没营养,还可能会中毒。在落实“马上就办”的过程中,必须杜绝“假沸”现象,绝不能言语上好好好,行动上拖拖拖。“马上就办”的核心,不在开几扇门、几个窗,也不在脸上是不是笑得跟花儿一样,而在办事环节上说到做到有实效。

  “马上就办”不只体现着速度和效率,同时也意味着责任和担当,更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诉求。“民有所呼,我有所闻;民有所呼,我有所为”。推诿拖延会失去信任,“马上就办”则能赢得民心。以包头稀土高新区为例:过去,这里“门口排长龙”是常事儿,因为办事效率慢、环节多而备受群众诟病。2015年以来,包头稀土高新区推行“马上就办”改革,目前,行政审批事项由89项精简至22项,审批时限由23个工作日压缩到2.9个工作日,即办事项达15项,占审批事项数量的18%,“一小时”办结事项5项,占即办事项数量的33%。

  从“门口排长龙”到“一扇门办一揽事”,稀土高新区的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高,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也获得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而这只是我区推广“马上就办”的一个缩影。今年我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广‘马上就办’‘最多跑一次’、证照分离和网上审批等做法,整合政府信息系统,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可以预见,随着一大波“马上就办”的相继落地,群众办事必将会更方便、更快捷。

  “马上就办”是对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的一次体检,也是对党员干部为民情怀的一次考验。全区各级党员干部要坚决摈弃“官老爷”的思想做派,把“人民公仆”的角色树牢摆正,让“马上就办”成为一种风气,成为一种常态。(内蒙古日报评论部 李振南)

(责编: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