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越来越有时代感

董俊彤

2018年03月10日16:0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作为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汀州客家人一直以最崇敬的心态面对,而今年过年回家,老人略带遗憾的跟我说“咱们家好几年都没有蒸岁饭了。”我才想起,小时候除了穿新衣、放鞭炮、收红包,还有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蒸岁饭”。

“年前蒸饭,岁有余粮”。对我们来说,除夕前一天蒸岁饭代表着朴实的客家人对来年最真诚的期盼。传统的大饭甑装上十来斤洗净的米,用猛火蒸到饭甑冒热气,随后将饭甑放到天井的方桌上,搁上事先准备好的铜钱,柚子,岁饭花。在饭甑周围插上筷子,大葱,大蒜等一系列象征着吉利、幸福的事物。随后开始焚香燃烛放鞭炮,家里老人敬奉天地同时嘴里碎碎念表达自己对天地的敬畏。然后这些半熟的米饭就成了正月期间每日的饭食。

除了带着美好期盼的蒸岁饭,还有需要摆着祖先空碗的除夕团圆饭,大年初一的素斋日......这些民俗都无不彰显着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祖先的尊敬以及独成一脉的客家情怀。不能免俗的是,总有些民俗被遗忘在时间长河里,渐行渐远。与之相对的是山村里立起的三层小洋楼,琉璃瓦搭的尖屋顶,为热水器供能的太阳能,挂在墙上的空调机,小风车一样的油烟机排风扇......

没了老灶台,我们没法用大饭甑再蒸岁饭;住进小洋楼,屋檐下难觅燕子的新巢,但农民不再需要上山砍柴,下河担水。夏有空调吹凉风,冬有电器烧热水。这都是新生活最直接的变化。

浸润客家人千年生活习惯的器物日益被电器取代,旧的年俗或许因着器物之变逐渐改变。但历经万里迁徙磨炼出的客家精神,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血脉还流淌在我们的骨血里。

黄泥擂起的土楼,是客家人群居的标识,也是客家精神凝心聚力的体现。如今,土楼成了风景线,汀州有了客家文化博物馆,母亲河开发了漂流景区,妈祖庙、状元亭、古城墙、汀州试院等等都被妥善保存,成为了一个个远游在外的客家人最津津乐道的家乡景观。

在我们那里,一直有一句让当地人骄傲的话:“新西兰作家说过:‘中国最美丽的两个小城一个是湖南凤凰,一个是福建长汀’”。而对于我来说,福建长汀最美的不是风景,而是几千年来汀州客家人的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客家精神与国家日益发展的时代精神的并存,让客家文化从落后的山村走出来,走进每个远游客家人的心里。

(责编:董俊彤(实习生)、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