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善心不被消费,慈善才能走得更远

徐荐荃

2017年12月26日08:10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继上次的“一元购画”为自闭症儿童献爱心活动之后,这两天又一个关于儿童的公益项目刷爆了朋友圈,名曰“同一天出生的你”,鼓励网友向和自己同一天生日的山区小朋友捐款1元。同一天生日、冥冥中注定的牵绊、儿童、一块钱,这些点一下就能击中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所以,每一个参与者都想尽微薄之力,改变那个和自己有微妙联系的孩子的命运。

但讽刺的是,人们的善心再次被反转打脸。有细心网友发现,活动中孩子的信息资料漏洞百出,自相矛盾,同一个孩子居然对应两个生日,甚至还出现了2009年2月29日这种子虚乌有的日期。面对网友汹汹质疑,主办方解释到:内容还在测试阶段,信息有误。从“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再到“同一个生日”,还有什么比拿孩子说事更能戳中人们的软肋,又有什么比消费人们的善良更令人愤怒。

现代社会的慈善方式越来越多元,却屡屡出现诚信瑕疵,这提示我们在进行创意慈善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公益的规范合法与公开透明。如今,类似1元慈善、轻松筹等公益活动在网上开展得如火如荼,激起了众多普通人的同情心。不少人都是抱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希望善良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心态去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人们最关心的就是这些善款花去了哪里,怎么花的?是否真正帮助到了需要帮助的人?什么机构可以监督善款的走向?而当“假救助,真欺骗”的事件一再上演,人们的善心一次又一次被愚弄被践踏,人们只会逐渐变得冷漠,变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变得不再去“管闲事”。爱心频频被“消费”,迟早会“枯萎”。

当然也有人认为,无论真假,1元都是微不足道的,它能带来更多的人去关注弱势群体就很好。笔者以为,施予善意当然好,但从长远来看,对公益机构活动的监督更重要也更根本,毕竟公益组织是微力量的收集器、放大器和科学分流器。我们的公益活动制度并不完善,需要各种声音一起推动向前走。如果这些公益活动在煽情之外做足功课,让善款善用的渠道一目了然,人们会更加愿意支持。有关部门也理应对发布虚假信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严厉惩处,构成非法占有、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依法坚决处理,为公众的爱心护航。

人世间的爱有多热,慈善活动就会有多火。有位网友这么说到,“资助了一个小学生,其实没花多少钱也没花多少时间,甚至资助本身也是单位统一组织的活动,但日子久了,每次收到她的信还是觉得被字里行间的淳朴所感动,人活着,能够助人,其实是一大乐事。”诚哉斯言,我们做不了拯救世界的英雄,也没有能力轻易改变别人的命运,但通过规范合法、阳光透明的公益组织,每一个人的小小善意,每一次的小小努力,就能彼此汇聚、相互推进,终会改变潮水的方向。

(责编:董晓伟、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