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花20万元迎接扶贫检查的严重错位

蒋萌

2017年12月07日15:56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花20万元迎接扶贫检查的严重错位

背景:最近,内蒙古一个旗上下气氛紧张。由于在上次扶贫检查评比中排名靠后,旗委书记已被约谈做检讨,而本月末又将迎来新一轮检查,如果第二次排在后五名,他的上级领导将直接被问责,“迎检”已成全旗头等大事。一位干部透露,为迎接另一个旗县来交叉检查,全旗花在培训、差旅费、接待费上共计20万元,这20万元至少够给20个贫困户每家买头牛了。

中国青年报发表王石川的观点:如此检查评比,称得上另一种形式主义。耗时耗力耗公帑,却没有检查出脱贫真相——互相打低分,显然不是真实情况;统一口径,干部“收买”贫困户以应付检查,“你说认识我,我就帮你搭牛棚”,显然也不是真实情况。这种检查评比,一旦愈演愈烈,不仅伤及脱贫事业,更可能激发基层怨气,势必导致应对检查评比中的形式主义越来越多,出现人们所担心的“三不做”现象:难以给领导留下印象的事不做,形不成多大影响的事不做,看上去不漂亮的事不做。习近平总书记同基层干部群众座谈时曾表示,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诚如斯言,如果不是搞那么多大检、小检,让基层干部身心俱疲,他们还会敷衍么?年底渐至,除了叫停华而不实的检查,遏制劳民伤财的评比,更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纠偏机制。这种机制应该发挥最基本的效力,既能让基层干部有干事的压力,又有干事的动力;既能打捞出真实的社情民意,又不会耗费过多的公共财政资金。

小蒋随想:政府向第三方社会机构购买服务越来越多,在扶贫效果调查上,是不是也可以借鉴此举?考虑到某些民间慈善机构的发展越来越专业,一些社会机构已形成较完善的账务公开机制,还有志愿人士自掏腰包去贫困地区,让他们来做这件事或许能避免官僚习气,促成接地气的暗访,了解更真实的情况,节省包括迎来送往在内的公费开销。当然,为了避免某些社会机构成为“二政府”、社会机构沦为行政机构安置“转制人员”的地方,选择过程必须公开透明,接受社会与群众的监督。这只是一个建议,或许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行政者把自己处理不好、又有义务出力的事务交给社会组织,是社会科学管理、合理分工协作的一大方向。一个地方是否脱贫,群众生活有无改善,不应是很难分辨的事。如果连考察这些都困难,还要花费不菲,反复检查评比,甚至搞形式主义,只能说明扶贫中的精准二字还没做到位,地方管理者不脸红吗?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