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八旬老太拾荒养家呼唤怎样的帮扶?

蒋萌

2017年12月05日15:4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八旬老太拾荒养家呼唤怎样的帮扶?

背景:最近,四川成都街头捡垃圾的老人蒋贵英一家的生活,引发媒体聚焦。蒋贵英老人今年已经81岁了,还在街头捡垃圾;丈夫郑明知,88岁,身体不好,被肺病折磨多年;女儿郑淑兰,58岁,6岁时患脑膜炎,抽了脊髓,后来人就傻了;外孙唐郑19岁,刚刚步入社会,还在频繁换工作中。早出晚归,捡了十几年垃圾,蒋贵英养活了一家四口。

新京报发表二号少女的观点:蒋贵英说,“她(女儿)不死,我也不敢死”。听闻一个年老体衰的母亲说出这样一句痛彻心扉的话,我们不仅只是表达同情和感动,还要问一问:是什么样的“缺失”让她“不敢死”?蒋贵英的贫穷,不是因为自己懒惰、愚蠢、堕落,而是因为年老体弱、家人生病、家庭负担沉重。这样的老人,不正是最该被救助、需要充分救助的对象吗?从媒体的报道来看,现在有公益组织经常受网友所托看望老人,而老人经常搭乘的公交车,司机也主动不收她的车钱,一些城管甚至也对她“网开一面”。这些都是社会让人温暖的一面。但我们不能指望一两个好心人、几个志愿者,偶尔去关照一下她的生活。因为这种民间救助太过偶然、力量也太过微弱,难以解决她长期需要的温饱、生存问题。蒋贵英一家在成都属于外来人员,希望这点不会阻碍其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如果真因为其外来人员的身份不能享受社会保障体系救助,那就有必要反思当下救助体系的漏洞,尤其不能让老人一家在成都和老家的保障体系中“两头不靠”。毋庸置疑,一个有温度的社会不应让一位八旬老太在寒风中拾捡垃圾。只有用制度能够抵达的温情,才能消解人们内心中的悲情。

小蒋随想:通过媒体报道,相信蒋贵英老人一家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帮扶可能源于有关部门,也可能来自社会爱心人士。在众人的关注下,缓解一个家庭的困境,甚至予以一些特事特办,不是特别难。但环顾我们身边,总有并不光鲜的犄角旮旯,难免有个别衣衫褴褛的人。他们的出现可能会令你叹息,可能会让你产生何至于此的困惑,但也往往仅此而已,个人的同情终归难以转化为持续性的援助。如果没有媒体报道,他们仍会生活在他们那种凄凉的状态里。当然,不能说我们没有制度性的救助。然而,救助要么是一时的,像救助站就属于此类;要么是以户籍地域审批的,如低保补助等。像蒋贵英一家人这种处于非户籍地的困难户很可能被边缘化乃至忽略。此外,一些地区低保金标准较低,对有关家庭仍属杯水车薪。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样应当包括蒋贵英这样的家庭,这其实对社会帮扶与救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精准扶贫贵在让贫困者产生自我造血能力。帮蒋贵英19岁的外孙找份合适的工作,对这个家庭脱困的帮助也很大。精准扶贫,需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才能取得广泛的实效,让更多人看到生活的希望。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