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一家三口随同几个至亲前往姐姐家,准备到姐夫养鱼的大田里钓鱼。据姐夫讲,他喂养的鱼可是纯天然的,鱼的饲料除了割的草,还喂上了大米。“粮食吃不完,我搞不赢就撮一大撮箕米撒到田里”。儿子乐呵开了,赶紧帮大人们挖蚯蚓,殊不知第一锄头下去,就把姐夫家屋后的自来水管挖断了,清冽的自来水直喷出来,大人们嘀笑皆非。
看到这水,不由得想到我的学生生涯。我是家中幺女,读书厉害,学习期间农活没派上,就给我派上了挑水这事儿。每天放学后挑水,从小学一年级持续到了初中毕业考入师范学校,天天如此。要保证每天水缸里有水吃,可不是件容易事。
我家门前的井水,不完全是山泉水,就是在田边掘了个井,井里有一个泉眼,水不多,也得靠天。水井也不大,直径只有1米左右,深也只有1米左右,供周围四五户人家吃。
稍微遇上点天旱,挑水就成了麻烦事。挑干了家门前的井水,会赶到离家更远的屋后三湾子挑,再挑干了,又得赶到离家更远更远的叙蓬溪(永宁河的支流)河里挑。一担水,得歇上四、五次才能弄回家,往往到家后还只剩下了大半桶。来往挑水的人弄湿了小路,更是脚下一滑人仰水桶翻,摔了一跤还得重新打水。那个时候,心中没有桶儿吱呦吱呦的乐趣,有的只是对水的渴盼。在日记中,在梦里,都在记录着挑水的日子。
约莫10多年前,村里时兴起了钻水井,自己花上千把两千块钱,加上村里的补贴,就够钻一口井,一根管子接到家里,吃水,也似乎不再成了难事。门前那口井,也只是偶尔会有人挑着水桶去挑,挑来浇庄稼。
农村出来的娃,农村亲戚也多。每逢过年过节,或者哪家大凡小事,我也会携上一家大小赶亲戚,串串门。不知不觉间,亲戚家、亲戚的邻居家,从什么时候起,都用上了哗哗的自来水。问他们什么时候安的,都说不上来。只说,现在的政策好了,家中安装了自来水、天然气、可以看闭路电视、还有wifi可以玩微信……
挑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扭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来已经成了常态。改革给予我们的,是无声无息中村镇面貌的变迁,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心里的甘甜。挑水的终结,恰恰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开端,为这样的终结,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