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记——看中国发展】旗山记忆

杨维兵

2017年10月17日11:1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小时候,在我的家乡四川省三台县东塔镇东江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山高不过大旗山,水响不过柳林滩。”大旗山的确高,站在山顶上,周围的小山一览无余,柳林滩的水也见过,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到,因为水险、水急,家乡父老一提起柳林滩就心怯。三十多年过去了,大旗山仍然以其威武的姿势屹立在县城的东岸,上面一座座通讯塔闪烁着现代气息;柳林滩早已被华能明台电站蓄水所形成的小明湖淹没了;在静静的小明湖上,宽敞、气派的新渡口大桥飞架南北,连接着三台县城市新区与新德场镇……

我的老家就座落在大旗山脚下,大旗山的草木陪伴我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成长为一个健壮的青年,见证着大旗山点点滴滴的变化;见证着党在农村的光辉政策。如今,虽然已离开了大旗山,离开了三台,但在闲暇之际,经常会想起家乡,想起巍巍大旗山,想起越来越美的农村画卷。

三台到盐亭的路是八十年代初修的,家乡的每一户人家都为修路出过力,那时还没有打碎石的机器,每家人都分了很多打碎石的任务。父母每天吃过饭就拿锤子去打,打好后让干部来验收。当时我们只有三四岁,还是懵懵懂懂的,公路在我们眼里非常神奇。虽然父母为修路出过力,但他们进城办事基本不走公路,因为公路要比涪江河边的小路长很多。

公路离我家很近,而且刚好从我家的一块地边经过,公路上偶尔有车驶过,轰隆隆的,有载重卡车,有方方正正的大客车,那时的车流量很小,每当父母在田里做活,我们就坐在地边数汽车,但随便怎么也数不清。寒冬季节,偶尔有拉甘蔗的农用车经过,由于路不平,很容易掉下来几根,父亲会快速的去捡来慰劳我和弟弟。

不知哪一年,路被铺上了柏油路,比以前碎石路平整多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路被修成了二级水泥路,路面比以前更平了,路也更直了,路上的车辆也是络绎不绝了,也从那时起,我的家乡开通了城市公共汽车,最初只要五角钱,十分钟就进城了。家乡的一些青年男女一天要往返几次。现在已涨到两元了。

如今,绵阳到遂宁的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家乡已被三盐路、绵遂路、梓州大桥、新渡口大桥包围在中央,一些大型农家乐和企业单位正在那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家乡正在因路和桥的贯通而越来越美好。

“杨家湾,干湾湾,有女莫嫁杨家湾。”这是父亲生前最喜欢说的一句口头禅。这句话暗含了杨家湾是个缺水的地方,每年只能靠天吃饭。的确,我的家乡是个缺水的地方,一遇到天旱,吃水很困难,方圆两三里路的老乡都要到我家门面的那口老井边来排队等水吃。遇到这样的年景,吃米饭成了最大的奢望。因此,在插秧季节,家家户户盼望下雨,只要下雨,男女老少齐上阵去拦水、犁田、载秧,因为缺水,每年都要发生用水纠纷。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武都引水渠终于修好了,每到用水季节,清澈的武引水便从老家屋后的渠道里源源不断的流向每一块田,滋养着每一棵禾苗,结出饱满的谷穗。

对房子的关注缘于八十年代中期村里一家人的火灾,由于那家人的房子全是茅草盖的,所以只要有一处着火,所有房间立即化为灰烬。火灾后,我才发现村里好多人家都还住的是草房,那里我家已住瓦房了,所以,在住草房的人家面前,我还有点自豪。

一九九O年,隔壁大伯靠岳父家的支持修了村里唯一的楼房,引得村里其他人羡慕了很久,尔后,村里有点钱的人家就陆续修起了楼房,而且很多人家修在了公路边,他们用自己的门面房开副食店、农药店、化肥店,紧接着,肉、菜等市场相继兴起,政府相关部门见此,把我村规划为农村新居建设点,目前,村里所有人家都告别了低矮的瓦房,全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房里电、电视、电话、网络、天然气、自来水一应俱全,真正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如今,很多家乡人的日子比城里人过得还舒坦,住着小洋楼、开着小汽车,白天在附近企业上班,晚上三五成群的在院坝里跳广场舞………

在没有电灯前,我们村每户人家都用煤油照明。一九八九年,我们村结束了煤油灯历史,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明亮的电灯。

说起电,不得不说说我家二爷引以为豪的奖品----一台14寸青羊牌黑白电视机。

二爷很早就懂得规模养蚕,因此,乡里把他培养成了养蚕大户,每年都要受到上级表彰。一九八七年,二爷获得了他生平最大的一个奖品----电视机。但村里那时还不通电,二爷的奖品在院里供人参观了一阵后,二婆小心翼翼的把他收藏在了一台装小麦的柜子里。第二年,和我们村相隔两里路的邻村通了电,二爷就去和离得最近的一家人商量后亲自抱着电视机去放。可是,插上电后,电视却没有画面,二爷忽然想到谁说的放电视还要什么天线,于是,马上派文化程度稍高一点的老四到街上去买。老四买回来安起后,只能听见声音,又搭梯子到房上转方向,电视有了一些影子,但有很多雪花。看见了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虽然不是很清晰,但满屋子的人却异常高兴。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画面也越来越清晰,看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天午饭后,二爷就抱着那台电视机,身后跟着一个长长的队伍向那家人家中奔去,下午四点过放完后又抱回来。那年暑假正在放《西游记》,这吸引着我和弟弟每天中午不睡午觉跑去看电视,也就在那时,我们学会了唱“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不久,我们村也安通了电,村里一些富裕人家抱回了一台又一台的电视,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空调……

关于家乡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这些记忆没有因为岁月的流失而褪色,反而因为岁月的洗礼而更清晰的印在了脑海里,每当我出差看到车窗外的一排排楼房时,每当我郊游看到一条条乡村水泥路时;每当我不经意听见农村老大爷自豪的说“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不仅不交皇粮国税,政府反而还要发各种补贴”时,这些记忆便会不由自主的倾泻而出,鼓励和鞭策着我不忘初心,继续向前。 

(责编:黄策舆、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