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听障儿童真的需要“橙色书包”吗?

蒋萌

2017年09月21日16:1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听障儿童真的需要“橙色书包”吗?

背景:去年,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针对听障儿童发起的“橙色书包”活动,面向社会募集善款,向听障儿童发放橙色书包,每个成本120元。由此,路上的行人和车主会留心背着橙色书包的儿童,因为他们可能听不清。这个项目持续一年多并未出名,近期因为明星和大V的加入,才引起关注,也引来质疑。

新京报发表姚遥的观点:目前有条件就学的听障儿童,通常都解决了完全没有听力的问题,并不是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样,他们听不见任何声音。因此,他们需要特殊醒目标签提醒司机的必要性并不足。其次,大量听障儿童即便解决突破听力问题,也未必能在普通公立小学顺利入学,这一障碍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若连学都上不了,他们背“橙色书包”意义也会存疑。还有很多听障儿童的家长担心,背“橙色书包”会带来过度的标签化。带着显著的标签走在大街上,社会大众即便是朴素热情的关爱,实际上也会加重儿童的自卑。听障儿童的康复,也需要让他们回到“正常孩子”中,而非将其隔离出来。这不是说要无视身体条件差异,而是要尽量避免制造外在的区隔。橙色书包因为瞄准短期目标,贴近生活好理解而被热捧。但从听障儿童的真实需求和长远发展而言,橙色书包是个很多地方亟待完善的项目。公益项目的设立,最好能从受益人的核心利益出发,瞄准终极问题,在严密逻辑的支持下提出解决方案,并推进方案的落实。

小蒋随想:什么是残障人群的主要关切与待解问题,应去征询残障人群与其家人的意见,而不是由缺乏体会者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做。这既是体现尊重,也是为了有的放矢。如果工作不到位,一片好心可能遭遇“水土不服”,带来人力与资源的浪费。社会的关注度与资源是宝贵的,倘若好事没有做到点上,会挫伤做事的人的积极性,也会对受助对象没有太大益处,这是善良的人们不愿看到的。公益与慈善是个技术活,要求组织者了解客观实际,具有专业性与严谨性。“橙色书包”活动遭遇一些质疑,发起的基金会应该反思潜在的欠妥,考虑更为切实的服务,这是公益活动走向成熟的要求。另一方面,明星效应助推公益活动有积极的一面,但也要避免过度娱乐化掩盖事物本身。这一点,在“冰桶挑战”中已露出端倪。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公众也要有更多的理性与思辨意识,既不要听风就是雨、好似打鸡血般参与一些事,又不要因为个别不良事件而对公益慈善灰心丧气。公益活动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大龄单身“被焦虑”也是一种伤害

背景:大龄青年的单身问题时常被关注,相关“焦虑”频见报端,有人发表看法。

新京报发表李国翠的观点: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的咨询室里也经常有大龄未婚人群来寻求心理安慰,但了解后会发现,这部分人咨询的问题少数是婚恋问题,大部分是承载不了被催婚而产生的焦虑,或者说是因为这种焦虑而产生的认知失调。以笔者之见,大龄单身不是问题,是社会的偏见让它成了问题。恋爱本是美好的事情,婚姻也应该是充满期待的事情,可大家都在把它当成一个任务来完成。“你看,那个人还没结婚啊,一个光棍得多么冷清啊”,“他还没结婚,他有问题吧?”诸如此类的调调听得多了,也就减少对婚姻的期待了。而且,有些父母总喜欢打着“因爱之名”的旗帜对子女婚姻大事催来催去,在我看来,这要么是糊涂要么是虚荣。糊涂在于,不明白“一味催促只会让孩子厌婚”这个道理;虚荣在于,害怕子女大龄未婚让自己丢脸,那到底是自己的脸重要还是子女的幸福重要?活着,是为了幸福,至于何为幸福,没有统一标准,它可以有各种形式。但如果结婚是“为了幸福而幸福”,对不起,这叫强迫症。而解决它的唯一方案就是: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顺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小蒋随想:单身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本来不能以对与错、应该与不应该来评价。然而,一些“好心人”却将结婚看作是一种“成果”,忽略了果实也有甜美与酸涩的区别,简单地认为没结婚仿佛就是失败的人生,这其实是对多元世界、百态人生的一种误读。人生是经历的过程,没结婚的人不代表没有经历过恋爱。事实上,很多单身者恰恰是经历了情感的磕碰、生活的磨砺,越来越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什么是可以妥协的,什么是自己应该改变的,什么是无法改变的。面对自己无法改变的,恰恰是曾经交往的异性要求的,或者异性难以改变的,是自己无法忍受的,当分歧大于契合,纷争代替了和睦,除了分手恐怕没有更好的选择。当然,凑合在一起也是一种选择。但这样的选择也是一种隐患。在学者眼中,离婚率上升是社会进步的另类体现,但这何尝不是一些人在理性地了断当初的草率?一味将婚姻与幸福挂钩反倒是一种想当然。很多人并不恐婚,也没有逃婚,而是仍走在寻找另一半的路上。前路是未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强扭的瓜不甜”。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