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媒体合作,一带一路新风景

田卜拉

2017年09月19日07:4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由人民日报社、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主办的第四届“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于2017年9月19日在甘肃敦煌开幕。本次论坛是历年来参与国家最多、到会媒体最多的一次全球媒体峰会,论坛以“命运共同体,合作新格局”为直通,共话丝路、共襄盛举。

“一带一路”的倡议发扬丝路精神、顺应国际大势、推动区域互补、促进各国发展,甫一提出即被称为迄今最大规模的全球经济振兴计划。如何建立“命运共同体”,形成“合作新格局”?这不只取决于中国,也取决于沿线各国。在这一进程之中,媒体作用不可或缺。媒体既是乐队又是史官,既要吹响新丝路扬帆起航的号角、为合作乐章谱入正能量的音符,又要“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见证、记录并推动历史”。而媒体合作有利于让更多人了解、关心并参与、融合到“一带一路”的伟大事业中来;有利于沟通信息、服务经贸、整合资源、展示成果、提振信心、凝聚共识。当然,经济、政治、文化的沟通最终都指向人心的联通,讲好丝路故事,网络、电视、报纸等传播手段无疑更能直触人心灵,化民于无形。

四年来,“一带一路”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由战略规划的构想、顶层设计的蓝图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四年来,人民日报社连续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2016年“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贺信中说,“希望各国媒体用好这个平台,为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沟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方面积极有为,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他的殷切期望正在结出可喜硕果:在组织、机构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媒体联盟和媒体合作论坛秘书处相继成立;在全媒体建设方面,多语种全球媒体协作网和新闻报道服务云平台正式推出;在活动方面,多国跨境联合采访业已启动……这些举措有助于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论坛常态化工作模式,促进多语种采编推广落地和多领域媒体深度联动。

然而,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仍有种种疑虑和误解,如这是否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是否会走向地缘博弈的窠臼……这背后夹杂着反全球化的不和谐声音,冷战思维、贸易保护仍是国际交往挥之不去的思考藩篱。有所顾忌、敬而远之说明很多沿线国家的人民对“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的发展现状并不清楚。

辩证地看,存在误解、缺乏了解恰恰蕴含着寻求化解的潜力,这也正是媒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越共电子报》记者阮娇妆在本次论坛的前期采访中,对甘肃金昌以工业发展为根底建设花园城市、旅游城市的创新思维印象颇深,这种启示对越南的发展将是正向的回馈。可见,要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将周边邻国乃至整个亚欧大陆及太平洋、印度洋连通起来,将经贸往来拓展到社会、文化等领域,将地缘空间的合作深化到精神空间和情感空间,媒体还大有文章可做。世界期待“一带一路”的多形态产品不断迸发,愿意多角度了解丝路的历史与现实,希望看到建设样本及其创新理念,所以,媒体应推进建设“一带一路”的话语体系,而各国媒体间互补互通、互利互惠的交往也将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缩影和标杆。

另外,本次论坛选择甘肃敦煌为举办地意义非凡。敦煌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易中心和粮食基地,是古西域门户与交通中转站,农耕与游牧,儒教与佛教在这里交汇、融合,千古绝唱的莫高窟、翡翠般的月牙泉令人心驰神往。而即将举行的敦煌文博会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领域的靓丽名片,必能给中外媒体提供合作平台及丰富素材。

在古代,佛教与伊斯兰教,犍陀罗造像与西域音乐,狮子与石榴先后沿丝绸之路经敦煌在中国安家落户,而纸张、罗盘、冶铁术的西传深刻地改变了西方文明。今天,在各国媒体的助力下,不单是物品、技术互通有无,更要让中国思路、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走出去,通过共建合作之路、致富之路、连心之路使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成为人心所向!

(责编:董晓伟、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