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一线视角:“第一书记”是精准扶贫支点

李长虹

2017年08月30日05: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驻村第一书记既是中央政策的落点,也是精准扶贫的支点,成为精准扶贫联通上下的中坚力量

脱贫攻坚深入推进,“第一书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词。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因村派人要精准”,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选准驻村第一书记。这段时间,笔者在河南信阳调研,采访了很多贫困村,深深体会到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中的生力军与突击队作用。

信阳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集中连片扶贫大别山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辖7个县中,5个是国家级贫困县,2个是省级贫困县。贫困基数大,扶贫难度大,如何能够实现如期脱贫的目标?信阳形成了“一个精准带动五个精准”的工作思路,通过选准驻村第一书记这个支点,撬动其他各方面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生根。

驻村第一书记就像贫困村的体温计一样,监测着各个贫困村、贫困户的动态情况,由此系统掌握了贫困群众的第一手信息,为实施精准扶贫创造了可操作条件。目前,信阳共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016名,全面覆盖了77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让党委政府的政策关怀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诉求,通过第一书记这个节点而实现上下贯通。同时,选派第一书记并不是一选了事,而是要形成制度、长期培养。信阳既重管理,制定出台第一书记的工作机制和考核体系,又强学习,实现对第一书记的培训全覆盖。这些配套制度的出台,正是为了提升第一书记的扶贫素养,用制度保障第一书记发挥扶贫领头雁的作用。

在各个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都在带来“看得见的变化”。中央办公厅驻信阳光山县扶贫工作队,与县委密切配合,重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探索出了贫困村变明星村的“方洼经验”;光山县罗陈乡周湾村第一书记陶曼睎,主持扶贫项目“籼改粳”,带来当地水稻种植变化;息县濮管区尹山村第一书记吴福东,用党建撬动扶贫,从城市引回了一批年轻党员,给村“两委”注入了新观念、新活力……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识别贫困原因、精准制定对策、精准取得成效,共性问题共性解决,个性问题个性解决,避免“政策叠加”,做到对症下药,可以说,广大驻村第一书记既是中央政策的落点,也是精准扶贫的支点,成为精准扶贫联通上下的中坚力量。

更进一步看,脱贫之后更要避免返贫,第一书记离开之后怎么办?用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的话说,就是选准用好村级组织带头人,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同时实施产业扶贫,用产业的持续发展为精准扶贫蓄足后劲。信阳实施“严乡强村育新”计划,通过发挥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固化脱贫成果打下长远制度基础。农业大县息县提出“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把散乱的班子拢起来,把扶贫的事情干起来。尤为重要的是,信阳不仅要求农村党组织配合第一书记的工作,也要求第一书记注重培养村支部书记,实现贫困村书记与第一书记内外结合、相得益彰,并在第一书记离开后,确保农村党支部仍然能够为精准扶贫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从而实现扶贫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扶贫成果长期巩固。

信阳市税务局驻新县邹河村第一书记谢金峰在“民情日记”中写道:“修通一条路,开发一片地,扮靓一片庄,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个坚强阵地。” 这或许也是每个第一书记的心声。这么多人满怀着对这片土地的热情,这么多各级干部愿意与群众一块奋斗,正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早日实现精准脱贫的底气所在,也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所在。

(责编:王政淇、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