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国际义工”为何成了一门生意?

蒋萌

2017年08月22日16:0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国际义工”为何成了一门生意?

背景:这个暑假,报名参加各种国际义工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向义工组织交纳报名费,参加一至三周的短期项目,从事动物保护、志愿教学、医疗服务等志愿服务工作,项目地近至东南亚,远到非洲。但是,一些义工组织乱收费,行程与计划不符。

中国青年报发表李勤余的观点:一位接受采访的大学生坦言:“我计划未来申请美国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而海外志愿医疗服务绝对是必不可少的经历,否则自己根本没有机会与他人竞争。”一些国际义工组织利用了这种心理,行程安排和最初规划不符、住宿条件差、乱收费等成了参与学生最常遇到的问题。说到底,不少志愿活动,和奖学金评比、保研相关。在利益驱动下,“国际义工行”之流的诞生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要彻底去除这些问题,亦非难事。一来,各大高校应将各类支教、义工证明与学业成绩脱钩,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二来,有关部门应对各类以“支教”“义工”为名的组织加强审核,保证其没有欺世盗名之嫌。斩断其背后的利益链条,义工活动会纯粹、健康得多。

小蒋随想:只要出国白给老外干点活,就可以算作“国际义工”,而“国际义工”仿佛又是一种“资质”,使得这种事容易变味儿。由此导致,一些所谓的“国际义工项目”实为轻松赚钱的生意,找家旅行社改改出游线路,联系一下国外的福利机构,甚至干脆在国外租个场子,让中国学生去“服务”,就可以充数。至于“国际项目”的名目,对于善于搞山寨组织、动辄冠以“世界”、“全球”头衔的奸商来说,更是小事一桩。在某种程度上,这与“克莱登大学”异曲同工,而且更没风险——义工本来就没有“权威认证”。反思这种事的症结不难发现,义工成为一种炫耀的“光环”、一种入门的“门槛”,与义工本来的利他精神南辕北辙。倘若“义工”沦为指标性的硬性要求得不到改变,如果对“伪义工组织”不进行甄别,那么这种买卖就会继续,也会有人愿意上钩。

公开制售伪劣游艺设施,谁在放任?

背景:媒体调查发现,河南省荥阳市聚集了一批翻新大型游乐设备的厂家,他们用低价从各地回收二手大型游乐设备,自行翻新加工后出售,往往能获利一倍。翻新的游乐设施无证销售,流入全国。

钱江晚报发表高路的观点:早在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指导河南省质监部门对“河南荥阳地区生产假冒伪劣游乐设施”进行了专项整治。同时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派员到河南省质监局进行督办。当年6月份,荥阳市政府牵头组织乡镇政府力量对该地区进行综合整治,关停游乐设施生产企业64家。可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却问题依旧?从新闻报道看,这些厂家基本上是在公开造假、公开兜售,劣质游乐设施露天堆放,并不神秘,连跟监管躲个猫猫的表面功夫都懒得做,足见其猖狂。监管部门要查处是件很容易的事,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这种状况呢?多位厂家称,经他们翻新的大型游乐设备主要卖给二三线城市的景区、小型游乐场,以及赶庙会的流动游乐场。监管部门不妨在查处这些非法制售点时,顺藤摸瓜,把去向也查清楚了。这么多年的非法生产,问题游乐设施极有可能已经累积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不及时拆掉引信,这对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个严重的威胁。

小蒋随想:不得不说,灰色产业的形成,往往与地方管理者的睁一眼闭一眼脱不了关系。因为,灰色产业也是产业,能解决一些人的就业,带来一定产值,小作坊的业主甚至会给基层管理者好处费,令后者“放水”。至于灰色产业蕴含的隐患与风险,则被生产者、管理者的侥幸心理所漠视。河南省荥阳市有大量无证、二手游艺设施翻新作坊,在国家质检总局指导的专项整治数年后,仍然明目张胆地存在,说明什么?这难道不涉及局地的权力放任?荥阳的翻新业再遭媒体曝,在舆论的关注下,当地八成又会“迅速行动”。可以料想,一些作坊将被关停。问题是,整治过后,故态复萌会不会再现?鉴于一些地方的仿冒鞋产业、洋垃圾产业犹如“不倒翁”,对地方管理者有没有实质问责、地方能否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等追问不会停止。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