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打击囤票重在交易平台公开透明

何勇海

2017年07月28日08:25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打击囤票重在交易平台公开透明

  文化部的要求无疑切中了问题要害。打击营业性演出囤票、捂票、炒票,就是要在破除暗箱操作上重重发力。

  近年来,一些演出举办单位或演出票务经营单位,在销售营业性演出门票过程中存在大量囤票捂票、与“黄牛”勾连炒票、虚假宣传等问题,导致公众无法从正规渠道买到演出门票,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扰乱了演出市场正常秩序。对此,文化部近日印发《文化部关于规范营业性演出票务市场经营秩序的通知》,以加强对营业性演出票务市场的监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7月27日《光明日报》)。

  演出举办单位或票务经营单位囤票、捂票、炒票的行为,大家时有所闻。比如去年底,王菲再度开办的个人演唱会“幻乐一场”,尽管最低1800元、最高7800元的票价堪称“天价”,但发售当天仍有39万人同时在线抢票,仅32秒的时间门票就售罄,据说内场票价甚至被炒至几十万元。但随着演唱会临近,一些二级票务网站却突然冒出不少低于市场价的余票,5800元的原价降至4190元,7800元的原价也降了100元至2600元不等。这种强烈反差,凸显出国内演唱会市场炒票有多么疯狂。

  此番,文化部出手规范营业性演出门票销售,自然是在履行监管职责。其大致措施包括:一是要求演出门票要按规定明码标价,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销售,不得对演出内容和票务销售进行虚假宣传;二是将作为“黄牛票”重要销售渠道的互联网平台纳入管理视线,并要求落实平台责任;三是要求70%以上的门票面向公众公开销售;四是鼓励地方对社会关注度高、票务供需紧张的重点演出实施特别管理,如实名制销售演出门票。这些要求无疑切中了问题要害,就看各地能否真正执行到位。

  打击营业性演出囤票、捂票、炒票,就是要在破除暗箱操作上重重发力。观众经常会产生一个困惑:许多演出门票已被炒至“天价”,为何依然一票难求?经济学常识早就告诉我们,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因素,当一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远超人们愿意且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时,需求还会那么旺盛吗?虽然需求也会影响价格——需求上升会刺激价格上升,但这往往体现在没有多少替代品可以替代某种产品或服务时,但营业性演出并非绝大多数人娱乐的必需品,替代品其实并不匮乏。

  那么,营业性演出为何会出现票价越高、门票反而越难买?根源就在于暗箱操作。演出举办单位一般会保留一些赠送票、工作票,然后暗中将大部分门票打包给“黄牛”售卖,真正公开销售的门票可能仅占百分之几到十几,“黄牛”怎会不囤积居奇、待价而沽?相比较而言,电影市场则构建了统一的售票系统,热门影片全国统一上映,电影票价公开透明。演出门票若也能构建一个公平透明的售票系统,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避免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囤票、捂票、炒票也就没有空子可钻。

(责编:黄雨(实习生)、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