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600分上三本”只怪考生大意?

蒋萌

2017年07月19日15:46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600分上三本”只怪考生大意?

背景:近日,浙江高考普通类平行第一段专业分数揭晓,一些原来在第三批次录取的、挂着知名高校“前缀”的独立学院赫然出现在高分的录取榜单中,远超过原来一些一本院校的最低投档线。

钱江晚报发表高路的观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考招生改革以后,填报志愿环节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原来是分批次录取的,一本二本三本,挨个来,高分考生漏给三本的可能性很小。而现在不分批次了,大家都一块录取,家长考生一时疏忽大意,或者相关知识匮乏,没有合理安排好填报志愿的顺序、梯度,就可能被三本院校捡了漏。新老政策交替,大家都处于摸索之中,家长和考生要备好功课,教育部门也应该再多展开一些政策上的讲解。此外,一些知名大学的独立学院名字本身就有很大的误导性,冠的是知名大学的牌子,却是民办学院的底子,这种蹭名气的做法,不止对考生有误导作用,对社会也有误导性,也该好好治理一下了。现在木已成舟,希望大学善待这些学生,不负学子,用优质教育弥补考生的遗憾,用真正的实力赢得口碑,在高分榜中站稳脚跟。而几位与名校失之交臂的考生,还是应该尽快从伤痛中平复过来。名校里有后进学生,普通高校里也能走出顶尖人才,把握好自己最重要。

小蒋随想:本来可以飞进凤巢,没想到落入鸡窝,有关考生与家长的憋气与窝火,可想而知。怨自己没了解清楚独立学院的性质,怪老师没给予明智的填志愿指导,赖政策调整产生没想到的“坑”,对当事考生除了徒增哀叹,并无实际价值。摆在当事考生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认栽低就”,要么复读来年再考。但公众不免要问:从分批次录取改为不分批次录取,目的是什么?如何证明此举对考生乃至教育是有益的?如果此举只是为了提高录取效率,会不会产生混乱?事实证明,这并非杞人忧天。尤其是在挂着名校前缀的“合作办学”层出不穷、高校改名风潮持续的背景下,难免有考生与家长“傻傻地分不清”。进一步追问,某些非知名院校换上知名大学的“前缀”,某些普通高校热衷改“高大上”的校名,用意何在?在改名的同时,它们办学的软硬件是一并升级,还是“新瓶装旧酒”?面对“高分低就”,只归咎于个别考生疏忽大意,恐怕没瞄准靶子。

取消“奇葩证明”不要光嘴巴上说

背景:武汉市一名75岁的独居老人,为享受当地居家养老政策,跑腿20多趟开各种证明,由于证明缺少“系独居”三个字,还得继续跑。

湖南红网发表陆仁忠的观点:享受居家养老政策是群众的基本诉求,只要符合条件,理应得到快速办理,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关卡”“规定”,让利民成了“伤民”。诚然,如有关领导讲的那样,武汉出台的居家护理补偿政策文件里,确实提出了相应的问题。有规定就应坚决执行和遵守,工作人员出于职责所在,严格审核把关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对于一些群众无法出具的证明,甚至是中央明确提出“砍掉”的“奇葩证明”,就需要基层工作人员真正转变工作理念,不能简单把“皮球”踢给群众。让群众自己想办法,不妨多一点务实、多一点“走下去”,让群众尽量“少跑腿、少走弯路”。正如独居老人在面对基层干部表态时说,“不要光嘴巴说,要把事情办好,我才满意”。

小蒋随想:某些规定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是必须改变的。这之中,最该砍掉的就是要群众开各种各样的、甚至是“脱裤子放屁”式的证明。此类证明除了给公众留下“刁难人”的印象,令公众无所适从,令公安机关等不想出具“奇葩证明”的部门“怼”要求开证明的部门之外,没有任何积极价值。一些本来意在惠民的政府举措,也因为繁琐的证明与工作人员的不耐烦和傲慢嘴脸,最终搞成了“劳民”,让群众生一肚子气,还办不成事。必须指出,如果地方管理者没有实质改变种种不当的规定,仍然拿僵化的、教条的、脱责的证明“卡”办事群众,简政放权、方便群众的顶层设计就难以有效落实。在地方自查自纠严重不给力的情况下,能不能给予群众更多举报“奇葩证明”的渠道,由专门机构进行限时纠正与督办?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刘琨(实习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