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你若不勇敢 青春便老去

夏振彬

2017年07月19日08:32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你若不勇敢 青春便老去

  有关高考志愿的话题,人们总是“喜闻乐见”。日前,本报报道了广东省文科最高分谭慧仪的志愿选择,引起很多网友关注。据报道,谭慧仪尽管分数很高,但并没有选择人们通常认为的金融、法律等热门专业,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中国语言文学系,并“下定决心在北大进一步探索中华文化”。

  在人们的印象里,中文系并非一般意义上“钱”途光明的专业。也正因此,不少网友为她不值,觉得有些“吃亏”;还有师兄师姐跳出来调侃,说这位谭师妹若干年后肯定会后悔——其口吻像极了网络上一度流传的“千万别报体”。当然,更多人还是为她叫好,为她听从内心、不落“俗套”的选择点赞。

  那常见的“俗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志愿填报这件事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精于计算。在他们眼里,选择学校、专业的头等大事就是与分数“门当户对”,最好一分都不要浪费。这种心理在大学生里也很常见,比如班里来了一个高分学霸,他们会觉得不可思议:考了那么高分为什么不去学XX专业?精于计算更突出的表现还在于权衡利弊。很多人四处求人指点,反复分析盘算,对比哪个专业就业更“多金”,哪种职业更体面,他们把志愿填报完全视为跳板,希望能在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获得一个光鲜或是安逸的“饭碗”……

  不可否认,专业有冷热之分,其背后有职业冷暖、薪水高低之别,但志愿选择仅仅是为了向钱看吗?“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这是一个多世纪前《山东大学堂章程》里的名句。梁启超也说过一段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可以折射一个社会的面貌,校园里的年轻人在看什么、说什么、追求什么,往往影响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年轻人如果仅仅为了功利二字疲于奔命,如果陷入“金钱就是力量”“地位才是王道”的执念而没人仰望星空,那社会上岂不是“每多随波逐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

  其实,每个专业都值得选择,每个学科都能成材。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年轻人更应该问一问自己的兴趣,想一想自己的追求。在北大宣传片《星空日记》里的少年,为了一个“摘星梦”默默坚持;新闻里,越来越多高分考生放弃重本、“自降身份”,去高职院校追梦;我们报社有一女同事,当年是广东文科第九名,然后力排众议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中文系,毕业十余年一直和文字打交道,甘之如饴;《南风窗》杂志社还有一位记者,二十年前,她在1997年的高考中获得广东文科最高分,出于对文艺“很深的热爱”选择了北大中文系,如今仍然活跃在文化、文学领域,业余时间研究电影、戏剧,日子过得精彩充实……

  成功并不意味着要赚很多钱,为梦想坚持、奋斗更值得尊敬。梦想是什么?梦想应该是对眼前利益、个人利益、物质利益的超越,从而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和众生。一个人什么都可以缺,但不能缺精神;什么都可以丢,但不能丢执着。所以在志愿填报、职业选择等人生路口,年轻人不该盲从于任何人,无论他是“权威”还是亲友;不应该被功利所迷惑,无论它有多么光鲜多么诱人——而是应该听从自己,听从内心,听从梦想。只有这样,将来在实验室里“坐冷板凳”,在考古堆里“尘土满面”,在一个人的毕业照里“孤独寂寞”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别人所不能理解的快乐与幸福。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期待更多人对情怀多一些“任性”,对理想信念多一份执着,如果在前进路上觉得迷茫、感到无力,请回头看看——700年前的但丁在为你打气: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责编:刘琨(实习生)、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