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发钱让大学生运动,这招绝了

张  涨

2017年07月14日08:26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发钱让大学生运动,这招绝了

  近日,两所知名大学不约而同表达了对学生体育的重视。中山大学宣布将给学生发放运动经费,每人每年五百元,专用于在校内体育场馆运动消费;而南开大学则在毕业典礼上,首次向2017届本科毕业生颁发除了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之外的第三本证书——体育毕业证。

  时下有一些大学生愿意把时间花在睡觉上网打游戏上,一提起体育锻炼,要么是“没时间”,要么就是“太累了”。这种风气之下,大学生体质成了我国国民体质的“老大难”:据最近一次《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与2010年相比,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稳中向好趋势,唯独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19~22岁年龄组的男生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均持续下降。本来正处在身体机能巅峰期的大学生群体,反而因缺乏运动而精神不振,身体也处于亚健康状态。

  要改变这一现象,高校想了很多办法。除了中大给学生发放运动经费、南开大学给毕业生发放体育毕业证外,还有很多例子。清华大学宣布重启“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老校规,“强制”所有毕业生都必须学会游泳;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学校,对学生课外锻炼实施打卡考勤,不合格者将影响体育成绩和奖学金评定。体育,本就是教育的题中之义。体育对一个人身体和精神上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正面作用。用一些强制举措引导学生形成锻炼习惯,不再放任自流,这是教育者负责任的表现。

  但必须承认的是,一个人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更强大的驱动力在于兴趣。作为一种权宜之计,通过打卡、与毕业挂钩等让学生运动并没有错,但当他们走出校门,没有了强制的压力之后,还会继续保持运动习惯吗?恐怕结果不容乐观。

  归根结底,最关键的在于要在长达十多年的学校教育中把青少年的体育兴趣激发出来,再提供辅导、场地、比赛,让他们从运动中找到快乐,从而自然而然地把运动当成一种终身习惯。为什么我国大学生不爱运动?就是因为中小学体育运动的“存在感”实在太弱,上了大学没人管体育成绩了,孩子们自然都“懒”了。反观那些真正有体育爱好的孩子,多半是在课外自己“玩”出来的,连中小学校里的体育课时间保障都是个问题,何谈学到技战术、组织起正规比赛,更谈不上激发兴趣了。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体育从来就不是学校教育的“配角”,学生们从小就浸润在一种体育文化之中,运动已是习惯成自然。比如日本,从小学开始的学校体育俱乐部,占据了学生大部分业余时间,打棒球、踢足球都有专门社团,打起比赛来有模有样;在美国,从中学到大学都有不输给职业联赛的学校体育联盟,NCAA(全国大学体育协会)是美国职业棒球、橄榄球、篮球最大的选材基地。当然,我国现在也有了CUBA联赛、青少年足球联赛等,但距离专业化、体系化的学校体育体系还有一段距离,要营造出让学生浸润其中的体育文化更是任重道远。

  不会游泳不能毕业、学校发钱给学生运动……高校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可谓煞费苦心。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兴趣——在中小学阶段,迫于升学压力而把体育放在一边,到了大学又千方百计想让学生立刻爱上运动,这恐怕很难办到。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都要让体育回归到教育的中心,让青少年在学校里找到运动的快乐,才能让他们自发地爱上体育。

(责编:刘琨(实习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