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盯梢上级暗访的“老套”该怎么破?

蒋萌

2017年07月11日15:0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盯梢上级暗访的“老套”该怎么破?

背景:“国家创卫专家即将来枣庄市进行暗访······发现询问创卫工作的、专家模样的人员,要迅速想方设法与当地创卫办取得联系”。针对网传“枣庄市在创卫工作中发出《致广大出租车驾驶员的一封信》”一事,山东省枣庄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7月7日晚发布说明,对此事予以证实,并称此信系创卫办个别工作人员擅自所为。

中国青年报发表朱昌俊的观点:如何让人相信,一位普通的工作人员会有如此大的动力与权力,私自发动全市的出租车司机?这一回应的公信力是存疑的。号召出租车司机盯梢暗访专家的公开信到底是如何出炉的,或许还在其次,要害是这一号召所指向的某种真实应对思维。它离不开这样几个关键词:为过检而检、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弄虚作假。纵观一些城市的创卫行动,往往都带有很强的“运动”与“突击”色彩,期望靠短期内的“创卫压倒一切”,动员和指令各个方面为创卫让路,既劳民伤财,也助长了形式主义的歪风。城市创卫虽然标准和参考权重都设计得比较细,但由上至下的行政评选模式,决定了其难以摆脱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弊病。除了要反思创卫城市的应对思维,追责具体的造假责任人,也有必要从种种共有的现象中,洞悉创卫评选模式本身的局限性,并对之加以优化和革新。不妨从顶层设计反思,对城市卫生治理的敦促与倒逼,是否只能有创卫这一种方式?有没有更高效的替代方案?

小蒋随想:让人民生活的环境优美整洁是好事,地方百姓本应对当地的环境卫生最有发言权。但在“创卫”等活动中,百姓的声音常常沦为“沉默的声音”。更有甚者,某些管理者在对百姓进行一些问卷调查时,只设“满意与很满意”两个选项,压根儿不给群众“不满意”的机会。还有的干脆通知辖区住户,若遇上级来电调查一定要说“满意”。最应被重视的群众意见反而被忽略乃至“造假”,折射出一些管理者并没有将群众监督、让群众真正满意落到实处。与此对应的是,许多地方的“迎检”都是指向上级,惟上思维严重,“创建XX”被异化为政绩工程,这既有违执政为民,又难免导致脱离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卫生城市的考评是否也该与时俱进?是不是应给予群众更多评价自己生活的空间的权利?如果能持续收集对城市环境感触最深的群众的真实的想法,结论才是最接近真实的,卫生城市的状态才能具有可持续性,迎接上级暗访才没有生存空间。

优待英雄比争论救人“值不值”靠谱

背景:7月6日下午,重庆荣昌段火车站值班员徐前凯在铁道上正常调车作业。突然,原本通畅的铁道上,出现了一个老太太。小徐跳车解救,最终68岁的老人安全了,28岁的小徐的右脚却没来得及撤回,送医后右腿被截肢。

广州日报发表张涨的观点:一个28岁的小伙为了救一个68岁的老太太,失去了一条腿,有人从年龄的角度认为不值得;也有人从一条腿和一条性命的角度比较,认为值得。无论哪种观点我都无法苟同——这根本不是一个值不值得的问题。这对当事人或者以后突然碰到类似情况的人而言,并没有任何借鉴或指导意义。要知道,救人的过程不过十来秒,与其说这是一种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的行为,不如说是一种下意识的、近乎本能的选择,要么是内心道德感的驱使,要么就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职业本能。这是千钧一发状态下的人之常情,并没有电影里演的那么多心理活动、百转千回,但同样值得尊敬和歌颂。很多人认为“不值”,其主要出发点是截肢后小伙的工作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提醒我们,降低做好人的代价,让英雄“流血不流泪”需要社会各方面的保障跟上。比如,截肢后小伙的工作问题怎么解决,日常生活遇到困难怎么办。对好人个人要有针对性的、贯穿其一生的扶持,对残障人士群体更要有制度化、系统化的帮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小蒋随想:1982年的西安,一个名叫张华的大学生为救一个掉入粪坑的老农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曾在社会上引发一场讨论,核心也是“值不值”。35年过去了,这期间又有多少年轻人为救老人而伤亡,恐怕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数字,徐前凯只是最新的救人英雄。这说明,很多人没有因为“值不值”的争论而在见义勇为面前踌躇或退缩,他们的选择是出于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另一个生命在危险中消逝,他们义无反顾地伸手救人折射出人性的温度从未变冷,他们用自己的身躯乃至生命诠释了平凡人的大爱。面对英雄的奉献与牺牲,某些旁观者七嘴八舌,难道不显得狭隘?或许,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危险以及见义勇为伤亡的存在,但在正能量备受弘扬、国家愈发富强的当下,我们有十足的理由、也有更强的能力对见义勇为致伤乃至牺牲者以及他们的家属予以优待。多做实际的事情,多做善后的托底,别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别让好人寒心,远比坐而论道有意义。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刘琨(实习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