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喝7瓶二锅头是受谁的影响?
背景:近日,山东济南某小学20多名六年级的学生组织了毕业聚餐会,期间13岁男孩亮亮喝下了7瓶56度的二锅头,随后他被送进山东省立医院东院重症监护室,幸亏救护及时,三天后治愈出院。
湖南红网发表郭元鹏的观点:在这起事件中,最值得追问的不是孩子为何也喜欢喝白酒?而是,到底是谁向小学生销售了56度的二锅头?涉事的酒店说,他们酒店从来都不销售二锅头,也不知道孩子在吃饭的时候还喝了酒。而附近的几家超市也说,从来就没有向这些孩子销售过二锅头。到底是谁在撒谎?我想最终只要有关部门真心调查,一定能找到向小学生售卖二锅头的商家。问题是,即使知道了是谁销售的,如何处理?按照有关规定,任何商家、个人,都不能向未成年人销售白酒和香烟。这样的规定是为了确保未成年人安全。而遗憾的是,很少有商家执行这样的规定,只要给钱,孩子总能买到白酒和香烟。我们在香港电视连续剧里,会看到一些孩子购买白酒和香烟的时候,商家会索要身份证的情景。而到了我们这里,有谁会索要呢?这是商家的问题,更是市场监管的问题。“小学生喝7瓶二锅头”,说好的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规定呢?
小蒋随想:小学六年级的未成年人为什么要搞毕业聚餐,为什么在餐桌上痛饮二锅头?孩子们之间有情谊,面对彼此分离依依不舍不奇怪。而他们选择在饭桌上“共叙友情”并且“感情深一口闷”,还不是受成年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国人办事与联谊少不了上饭馆大吃一顿,同时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看到成年人都这么搞,孩子们作何感想?再者,影视剧中,无论剧中人开怀或抑郁,都有“烟不离手,酒不离口”的镜头,孩子们会不会效仿?某些家长也没起到好示范,常常在家“整两口”,情绪不好就酗酒,某些当爹的连喝酒带抽烟,命令孩子不能学,孩子会听话吗?小学生喝7瓶二锅头,折射出给钱就卖酒者的无良,表明有关监管处罚的不足,说明家庭教育、影视分级、传媒影响等存在瑕疵与欠妥。
公租房热水每吨310元,贵在哪?
背景:近日,多名入住北京顺义区后沙峪双裕南小街1号院公租房的市民反映,公租房热水为集中太阳能热水,当使用率仅有10%时,热水单价将上调为每吨310.46元。据北京青年报报道,顺义后沙峪公租房管理中心人员解释,是因为“热水得达到一定的度数,温度不够是需要用电烧的,得算人工成本和用电的成本······”并表示,将对热水水价重新进行测算,重新测算后水价会调低。
新京报发表张贵峰的观点:按照基本物理学公式,根据水的“比热容”值和1度电所含热量,事实上能轻松计算出,将1吨水每加热1摄氏度大约需耗费1.17度电。这意味着,即使将1吨水从0摄氏度加热到100摄氏度,所需电量也不过117度左右,按每度约5角的电价计算,所需电费不到60元。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夏天,常温水显然高于0度,而一般生活热水也无需加热到100度。因此,所需电量或许还应打对折。也就是说,即便并非“太阳能热水”,而完全靠电来加热,所需电费也远远达不到300元的天价。众所周知,公租房是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专门针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具有明显福利属性的公益公共性租房。收入有限、好不容易住进公租房的住户竟需要承担“1吨最高300元”的天价热水,这不仅“寒”了住户的心,同时也让公租房政策本身很受伤。面对上述公租房天价热水费,不能仅止于“重新测算”,还必须进一步追查这一天价热水费产生的原因,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各种违反国家公租房政策的问题,并依法依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小蒋随想:该公租房小区每吨热水价格高达310元有个“前提”——当使用率仅有10%时。换言之,如果90%的热水供给能力被闲置,公租房的物业又不做赔本生意,这90%的供热成本自然要摊到少数使用者头上,热水的高单价与没人用有很大关系。热水为什么没人用?可能有几个原因。新闻没有提及该小区热水的“最低价”,如果“最低价”也超过住户自己安装燃气热水器与电热水器烧热水的价格,精打细算的公租房住户显然会选择“自己烧”。此外,我们并不清楚该公租房小区的入住率。现实中,一些公租房小区由于地理位置不佳、生活配套不足,申请与入住率不理想。如果住的人少,热水使用量也少。倘若热水定价、入住率、物业服务等问题叠加在一起,有些事情难以良性循环就不难理解。高价热水未必是问题的全部,更可能是某些保障性住房未能给中低收入群众提供“实惠、便利、适用”的一个方面。有些问题需要针对性解决,有些事情离不开统筹破题。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