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小学生“歪答”祝寿题也是一种童真

蒋萌

2017年07月04日15:5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小学生“歪答”祝寿题也是一种童真

背景:杭州一小学期末语文试卷上有一道1分的题目,网民直呼眼界大开。题目是:爷爷六十大寿,你会献上什么吉言?报道称,某班42个学生,18个空着不会,16个答案让人无法直视,有8个答“寿比南山,身体健康”。

中国青年报发表周云龙的观点:那些“无法直视”的答案到底是什么?甲: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乙: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丙: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丁: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老师在考后对孩子作了追踪调查:为什么会这么写?甲说,姜太公和爷爷都是老人,愿者上钩是希望人们送给爷爷的礼物能够自动上门。丁说,我希望爷爷的岁数活得越来越大,就像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丙说,我写了“寸金难买寸光阴”,希望爷爷能珍惜余下的时光,快乐地度过一生——看看孩子们的“脑回路”,难道不是兼顾到了创意和感情么?孩子是先天语言学家,词汇、句子、叙事常常在野蛮状态下自动生成,表达总会给人意外的惊喜。此时,成人世界的正面反应,应该是宽容、鼓励、赏识,而不是批评、讽刺、挖苦。为什么好多孩子进入学校之后,语言表达开始渐渐变得无趣、生硬、贫乏?为什么他们最怕写作文?为什么小学生作文就开始抄袭、仿作?那些违背成长规律、教育规律的引导熏陶,可能是主因。

小蒋随想:孩子应有孩子的样子,成年人应有成年人的作为,两者不能“互换”。比如,当个别孩子模仿着成年人的套路,像“小大人”一样有板有眼地“表演”,你会不会感到一种假?再看《二十四孝》中的“老莱娱亲”,70岁的老莱子常穿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甚至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以博父母开怀,面对这样的“孝”,你会不会将隔夜饭呕出?正因如此,我愿意听到孩子们说虽然用词不当、却体现童真的话。因为,这才是孩子应有的言语。当然,这不是说不应指出并纠正孩子们的用词不当,而是说成年人不应以成年人的成熟来要求孩子,甚至拔苗助长。我们的教育太过注重标准、一致、应试,难免伤及孩子的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并试错的能力。就本例而言,8个孩子答“寿比南山,身体健康”,基本是“标准答案”;18个空着不会,恐怕是“填鸭不会自己吃”的结果;16个答案据说“无法直视”,经过老师询问,其实蕴含孩童的美意。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每逢祖父母生日,父母会带孩子去祝寿并送上祝福,孩子们会答不出“标准答案”吗?一次语文考试,考倒的是谁需思量。

茅台酒厂招工“挤破门”别大惊小怪

背景:茅台酒厂5年来首次对外招工引发关注——几十万人争夺2000个报名名额,最终只有337个入职名额,竞争激烈堪比“公考”。据说,在茅台酒厂当一名制酒制曲工人“一年拿到10万元不成问题”。

湖南红网发表丁家发的观点:对求职的大学生来说,一方面看中茅台这块“金字招牌”,另一方面看中茅台的福利待遇好。然而,茅台的这份工作并不是“躺着就把钱挣了”。制酒制曲的工作强度很大,要在封闭、高温、不能通风的环境下干活,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肯定坚持不下来。也许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觉得现实和理想差距较大,最终受不了这份苦而选择离开。对此,我们也要理性看待和充分理解,因为一个人有选择职业的权利。普通劳动者对高薪工作的期盼和追求不是坏事,但这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要提高工作技能、技术等职业能力和各方面素质,还要具备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同时,也希望一些企事业单位对此现象进行反思,如何能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水平,真正体现每一个劳动者应有的价值。

小蒋随想:好名头、好待遇的好单位引来众多求职者并不出人意料。许多求职者也知道一家好单位不过是漫漫求职路上的一站而已,悬殊的求职者与入职者比例,使得进入某一家好单位只是小概率事件。还有必要指出,人生有太多种可能性与未知性,进入一家看上去不错的单位不代表就成为了“人生赢家”,暂时求职碰壁以后未必不会遇上别的机会,这个道理适用于所有正奔走于求职路上的人自勉。对那些暂时没找到所谓的好单位的人而言,也要有种务实态度,先就业后择业好过高不成低不就,能找到感兴趣的、收入高的工作固然好,但执着于“没兴趣不工作”、“给钱少懒得干”也可能空耗掉宝贵时光。求职者还当省察自己,盲目自信与自大或者过于腼腆与自卑,都不利于求职与就业。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产生困惑,但只有不断向前走,才会发现未见过的风景、未料到的可能。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刘琨(实习生)、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