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电讯:《深夜食堂》为何让人“吃”得“水土不服” 

刘晶瑶

2017年06月16日08:5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深夜食堂》为何让人“吃”得“水土不服” 本报评论员刘晶瑶

  “这是一个只在夜里十二点到早上七点营业的食堂,来这里用餐的人,都会向老板点一份特别的菜。每份菜背后,都有一个特别的故事。”这段台词,来自曾经备受好评的日剧《深夜食堂》,很多观众曾被剧中暖心的桥段、垂涎欲滴的美食所打动,也在豆瓣上给出了高达9.2分(满分10分)的评分。

  听说中国将要翻拍《深夜食堂》,而且由号称演艺圈内最会做饭的演员黄磊主演,很多观众都抱以很高的期待。我们川鲁粤湘的美食数不胜数,如果再配上有市井温度的好故事,不就是剧情版的《舌尖上的中国》吗?然而,在该剧上映之后,却遭遇了种种尴尬和吐槽,甚至成了国产剧的“负面典型”——豆瓣评分仅有2.3分,刷新了国内电视剧豆瓣评分的“新低”。

  从已经播出的剧集来看,中国版《深夜食堂》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某些演员演技浮夸、表情夸张;剧情和台词设计“不走心”,说好的美食场景大打折扣,上一秒还是煎饼果子,下一秒镜头就切成了手抓饼,让众多“吃货”情何以堪;生硬的广告植入,让观众好不容易被激发的食欲,变成了吐槽的底气。

  在我看来,这部剧迎来观众“零好评”的问题根源,恐怕还在于生搬硬套国外原版的剧情,缺乏对我国国情和观众的基本尊重。制作方以为拿到了“版权”,免去了被指责抄袭的风险,就能全盘照抄,结果自然是“东施效颦”弄巧成拙。从该剧前两集来看,“不接地气”是观众给出最多的评价。很多网友纷纷给剧组献计献策,认为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应该是街头巷尾最有烟火气的大排档,还有人贡献出许多暖心、鲜活的小故事:

  我的深夜食堂是一个常去的大排档,很便宜的大排档。有一天,隔壁桌坐下一对衣着朴素整洁的父子,只要了一个肉片菜汤,两碗米饭,一声不响地吃着。老父亲只用汤兑米饭,把肉都给了年轻的儿子,儿子又把肉夹回给他。老父亲不时抬头看看周围的人,眼神黯淡。最后埋单二十五块,儿子掏了好久才凑够。儿子说的唯一一句话就是“我在这很好,我送你去火车站吧。”

  你看,生活就是最好的剧本。

  从刚播出的《深夜食堂》第六集《马克的女儿》中,观众看到了一丝曙光,有影评人表示:“没有突兀的广告植入,没有浮夸造作的腔调,演员赵又廷在线的演技和小演员自然真实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一个有温度的故事。”但该剧播出的前三集为何让人如此尴尬,后面的三十集又会是怎样的质量,能否迎来口碑的逆袭,都要画上一个问号。 

  近年来,国内影视行业制作的“两极化”差异越来越明显。以《琅琊榜》《人民的名义》《潜伏》等优秀影视作品为代表的良心剧组,正在和频繁使用“抠图”“替身”“对口型”、剧情弱智化、演技“面瘫化”的“渣剧组”做对抗。每一部现象级影视作品的出现,都能激起全民讨论的浪潮,但令人尴尬的是,不少粗制滥造的电视剧仍在占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我们并不缺具备审美能力的观众,每一部良心佳作问世,都能获得高口碑、高收视率的双重保证。好的作品总能抵达观众的内心,而打开心门的观众自然会由衷报以掌声和感动,向俯下身子的创作者致敬。

  但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赋予观众更多的选择权,让他们除了用遥控器换台、在网络上吐槽以外,有更多的方式能将劣质影视作品驱逐出我们的电视屏幕。

  当商业资本逐渐介入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有些剧组只看“大明星”、只看“大IP”、只看大制作,却忽略了好剧本、好演技、贴近百姓生活等好作品的根本。用这种模式制作影视剧,自然容易遭嫌弃。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将生活作为最好的剧本,将现实作为最好的参考,将人民作为最好的表现对象,才能把国产影视作品的口碑立起来,不至于发生更多“水土不服”的尴尬。

(责编:刘琨(实习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