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应多角度看待清华“禁电”

张海英

2017年06月16日08:38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应多角度看待清华“禁电”

  学校在“堵”的同时没有“疏”,其实暴露出服务短板。不少学生今后很可能到校外给电动车充电,既增加经济负担又浪费时间

  近日,清华大学修订住宿管理办法,将电动车电池列为学生公寓违章电器,新规将于9月18日起生效。这意味着清华大学公寓内将禁止电动车电池充电。规定公布后引发学生热议。清华物业管理中心回应称,曾发生过几起宿舍内充电爆炸的事故,这样规定是为了解决室内充电的安全问题(6月15日《新京报》)。

  作为近年来中国排名最靠前的学府,清华大学的一举一动往往引发关注。这次,禁止电动车电池在宿舍充电,应该说初衷是好的,因为曾发生过几起宿舍充电爆炸事故,从安全角度来说,禁止很有必要。毕竟,没有什么事情比安全更重要。但是,此举引发学生热议和质疑,还是值得校方反思的。

  电动车相比自行车,具有省时、省力等优点。所以,清华大学电动车2016年多达4760辆,今年9月将达到7000多辆。但是,电动车安全问题比较多,除了速度快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外,充电也容易引发事故。最近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就披露了关于电动车充电器抽检不合格率达九成的消息。

  从安全角度来说,学生应该理解并支持学校新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们关心的制定规定的合理性和程序规范性问题、禁止宿舍充电是否压缩电动车生存空间导致最终被禁止的问题,校方都未给予明确的正面回应。也就是说,清华大学这一新规定在程序上存在瑕疵,故而引发争议。

  表面上看,新规定仅仅是禁止电动车电池在宿舍充电,但实际上限制了师生使用电动车,因为宿舍不准充电,而在室外建充电桩又不现实,无法充电,电动车自然就使用不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新规更像是“禁电”,即变相禁止在校园内使用电动车。这自然涉及到不少学生的利益,学生自然会有异议。

  笔者以为,应当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学生利益的管理制度,在程序上应该规范,制定规则要考虑让学生参与,回应质疑态度要诚恳。既然学生谈到“程序规范性问题”,说明校方工作不到位。当一种制度在程序上存在瑕疵,或多或少会引发争议和其他问题。希望引起校方高度重视。

  其次,禁止在宿舍充电可以理解,但不在室外建充电桩,却值得商榷。该校园内有数千辆电动车,存在就有一定合理性,学校不应该忽视学生使用电动车的这种需求。如果在禁止宿舍充电的同时,能采取“疏”的办法建设部分室外充电桩,则可以满足学生的充电需求,也不至于引发争议。

  其三,简单“禁电”会产生负面效应。由于认为存在“程序规范性问题”,学生对学校的印象难免会打折扣。而学校对学生也起了一种负面教育作用。学校在“堵”的同时没有“疏”,其实暴露出服务短板。不少学生今后很可能到校外给电动车充电,既增加经济负担又浪费时间。

  另外,这一“禁电”事件也应该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在电动车充电事故多发、电动车充电器抽检不合格率达九成的情况下,究竟如何确保电动车充电安全?值得反思。如果从电动车充电器生产、销售等环节强化监管,可能不会出现宿舍内充电爆炸事故,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禁电”。

  当生活中的很多商品在生产、销售环节监管缺位,问题就会转移到使用环节,“受伤”的往往也是消费者。综上,清华“禁电”应该引起我们更多思考:学校如何制定内部管理规则;校内公共服务能否更完善;电动车电池充电的安全问题究竟何时才能彻底解决,才能不再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责编:刘琨(实习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