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儿童用药困局亟待破解

堂吉伟德

2017年06月14日08:45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儿童用药困局亟待破解

  由于儿童专用药品少,有些家长只好通过各种换算,按照“小儿酌减”的原则,把成人药给孩子使用。这样做的后果却很严重。有资料显示,中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的不良反应率则达到4倍。有数据显示,我国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有10余家,有儿童药品生产部门的企业30多家。在上市药企中,单一主营儿童用药的生产企业仅有一家(6月13日《新京报》)。

  儿童用药困局存续日久且尚未解决,究其所因,源于儿童专用药品的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收入效益低,在投资上没有吸引力,致使药品企业的动力不足,涉足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成人药品“小儿酌减”的使用原则,造成了药品不良反应率居高不下,也造成了大量的药品浪费。由于儿童用药政策的缺失,企业研发儿童专用药品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其实,注重儿童用药的研发已成为一种国际共识。2006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就联合召开专家会议,审查了儿童基本药物所存在的问题。这意味着,研发和生产儿童用药已经成为一项国际义务。一些发达国内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也很快实现了破题,并让儿童专用药品短缺的现状得到了根本性的缓解。以美国为例,为了鼓励对儿童药物的研究,美国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所谓的“胡萝卜”是在1997年通过的食品药品管理现代化法案(FDAMA)中的“儿科独占权条款”,2002年通过的最佳儿童医药品法案(BPCA)将该条款立为法律。最佳儿童医药品法案规定对于开展新药儿童研究的制药公司,给予该药额外6个月的市场独占权。

  反观国内,意识已然过河,行动却还在“摸石头”。虽然政策红利不断出现,但综合性效益依旧不高,吸引力仍旧不足。研发等方面的政策已然出台,不过在药物使用层面缺乏强制规定,没有形成连贯并具有体系性的政策。

  要让药品儿童装能“生产得出来”“流通得起来”“使用得下去”,还得使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综合政策。一方面在研发和使用环节,要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比如在药品的总量中,儿童用药应当占有多少,应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比例。此举既可以起到综合配套的作用,又能达到“以成人补贴儿童”的效果。这就好比在一些地方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商品房和公租房要均衡考虑、整体推进。对此不妨效仿国外的做法,相关部门应强制要求药厂,在开发某些新药时同时进行儿童用药研究。

  另一方面则是政策刺激与引导,让药企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比如对药品企业实行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对药物审批采取“绿色通道”,并在物药定价、医保扶持、招标采购等方面实施综合优惠可以延长其知识产权保护,还可以赋予“市场独占权”使之获益。在药品的使用环节,则应辅以一揽子的综合政策,让政策杠杆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来看,我国相关政策的刚性与弹性均不足,既没有威慑性的大棒,也没有诱人的胡萝卜;政策的杠杆力度太弱,无法撬动根深蒂固的市场铁板。再加上传统的用药习惯形成的强大阻力,可以说推进儿童用药的实际困难比想象中更大。鉴于此,应对症下药加大杠杆力度,建立一条儿童用药从研发、流通到使用的政策链条,如此才能破解儿童用药困局。

(责编:刘琨(实习生)、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