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一人作弊惩罚全班,师者独善其身?

蒋萌

2017年05月25日15:16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一人作弊惩罚全班,师者独善其身?

背景: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一个班级推出反作弊狠招——考试没有老师监考,如果一人作弊,全班的成绩都要作废。

钱江晚报发表魏英杰的观点:把学生个人行为与全班每个人的成绩挂钩的办法,既是典型的“连坐”,也是教育理念的倒退,抹去了个体责任,模糊了基本规则,既可能养成学生推卸责任的习惯,也可能人为造成学生之间互相的猜疑,是典型反人性、反法治的办法。这一做法不无作秀痕迹。其一,虽然考场没有监考老师,却有比监考老师更厉害的杀招——监控。有了监控,还需要监考老师吗?其二,考场座位安排是采取同一排学生两两隔开的方式,中间空着两个空位,要作弊也不那么容易。其三,这是一个创新班,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都很强(大一成绩都在各自班级前五名),近一半同学可以拿到各类奖、助学金,不仅不需要作弊,也不敢作弊,否则后果很严重。采取这种反作弊办法,对学校可能有点好处(比如现在许多人都知道这所学校了),学生却没有多少获益,甚至沦为学校作秀的道具。这样的创新,不要也罢。

小蒋随想:一人做事一人当,如果不能证明存在“共谋共犯”,其他人不能为某个人犯错背黑锅,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如果涉事学校真的觉得“连坐合理”,那么负有没教好学生之责的老师以及学校“该当何罪”?进一步推论,若有一名老师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难不成要将同校的其他老师一并“问罪”?不知道想出“一人作弊全班成绩作废”狠招的人有没有想过上述逻辑关系,专挑学生来恶治,觉得学生是“软柿子”吗?事实上,这是典型的乱治与人治,与善治和法治背道而驰!以这种方式教出来的学生,不但不会有团队合作精神,反而会陷入彼此猜忌、相互提防的怪圈。涉事班级的学生屈从于这一“规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某些已成年的学生仍不懂得捍卫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不敢向明显有问题的人与事说不。这不免让人担忧他们今后走入社会的表现。对于这种开倒车式的伪创新、涉嫌侵权的乱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叫停。

小儿玩手游偷花妈妈钱,板子打谁?

背景:徐州一位母亲的十岁儿子因为玩手游,通过支付宝充值,仅仅8天就花掉1.2万元。通过维权,这位妈妈要回了其中的一半。为了让孩子吸取教训,戒掉游戏瘾,她让孩子写下一张6000元的欠条,通过家务和学习成绩“还债”。

钱江晚报发表高路的观点:根据法律,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提供服务时,应保证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注册,并绑定与该用户注册信息相一致的银行账户。民法中规定,限制行为能力人,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交易额,有权主张撤销。而在这一类事情中,多是孩子拿着大人的手机,用大人的手机号码注册账号,用大人的网上支付工具支付。游戏公司抓住了家长在监管上的漏洞,举证困难,拒绝退还费用,家长只能吃哑巴亏。值得点赞的是家长的做法。通过欠条这样的方式给孩子以压力,又通过做家务还钱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赚钱之不易,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责任,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弥补过错,这会让他终生受益。看到这样的欠条,游戏公司和监管部门更应该脸红。监管部门能不能多开通几条维权的渠道?游戏公司也有责任完善自己的认证系统,有责任约束自己的收费行为,如果放任这样的事发生,理应受到社会谴责。

小蒋随想:熊孩子犯错,家长肯定要担责,家长也该思考自身的教育有没有问题。比如,家长是不是也整天拿着手机玩,有没有惯孩子而没有培养其“粒粒皆辛苦”的意识,是否让孩子过早接触了(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家长的银行卡、支付宝密码等超出孩子自控力的东西。所谓亲子教育,更多需要陪伴,要了解孩子的想法,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家长的疏忽或给孩子作出不良榜样,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至于游戏公司,也要承担一定社会责任,不能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不能在身份认证环节与防沉迷系统上玩虚的。现实中,不光是一些未成年人“不懂事”,某些成年人甚至不惜违法犯罪搞钱去买昂贵的“游戏装备”,那些极度诱人上瘾、“玩好”开销巨大的游戏能说自己“无辜”吗?社会不将网络游戏视为“洪水猛兽”,不意味着对其“大撒把”,管理部门该有更科学、审慎的治理规范。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刘琨(实习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