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日前,北京大学BBS论坛的二手版开始出现甩卖帖,标价50多元的旧教材基本是给钱拿走。还有卖给收废品的,不管多新多贵的教材统统当废纸论斤称。报道称,这只是一个缩影,很多高校的旧教材最终都进了破烂堆。许多年来,有不少环保人士在热心推动大学教材实现重复使用,但始终进展不大,依然是旧书当废品卖、新生买新书。
教材循环使用的好处不必多言,可是,循环使用教材的概念,在我国至少已提出10多年,但教材依然循环不起来,这不是观念问题,而是受制于目前的教材利益链,包括教材出版利益链和教师晋升、评价利益链。如果不打破这些利益链,教材很难循环使用。
高校目前的教材分为公共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按理说,公共课教材,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其循环使用比较容易,因为通常来说,公共课的内容变化不大。我国提出教材循环使用概念时,有关专家也建议先从公共课教材的循环使用做起。可现在,就连公共课的教材也没有循环起来,原因在于,公共课教材的使用量大,如果都循环,出版公共课教材的出版社将失去一大笔收入。
至于专业课教材,就更难做到循环使用。虽然专业知识更新的速度相对公共基础课更快,但是,其需要更新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教师讲课的补充、延伸来实现。可是,现在大学的专业课教材更新频率很快,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专业知识创新,而是教师为完成考核评价任务、晋升职称,需要编教材、出书,专业课的上课学生,自然就成了新教材的消费者。近年来,就不时曝出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求学生订购本人编写教材的新闻。
在一些国家,教材的循环使用一方面给了学生自主购书的权利,另一方面也为节约国家资源作出了贡献。其教材循环使用的具体做法是,由学校图书馆统一购买基础课、专业课教材,由上课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完成课程学习之后,再把教材归还给学校图书馆,供下一届学生使用。这当然需要学校加大对图书馆建设、图书配备的投入,但整体来说还是节约了国家资源。
目前,高校由图书馆主导教材循环使用的很少,主要由学生自己进行。循环使用教材只是“民间行为”,势单力薄。要让教材循环起来,就必须打破教材出版利益链和教师考核评价利益链,而这是关系到教材编写、使用,以及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的重大改革。应建立开放的教材编写、选购机制,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同时,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不能只提出发表论文、出版图书的量化指标,更要关注教师的真实教育能力与教育贡献,防止教育功利化,而这也有利于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