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传承创新,守护民族民间文化

孙金行

2017年05月11日08:37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传承创新,守护民族民间文化

  生活是民间文化的沃土,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发展。只有深入民间,扎根生活,去粗取精,才能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可以说,我国民间文化事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进入了传承与振兴发展的活跃期。

  民间文化的巨大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千百年来,从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到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民间艺术,都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散发着清新的泥土芳香,闪烁着朴素的哲理光辉,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正是因为民间文艺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亮丽多彩。

  民族民间文化又是传统文化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恰是中华文化最丰厚的土壤。尽管厚植文化的土壤肥沃,但从一部电影《百鸟朝凤》中,仍能看到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化浪潮中受到的巨大冲击。这并不是个例,由于近些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民间文艺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也在改变,许多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遭遇“边缘化”危机,甚至一些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相继离去而失传。“文化土壤”被蚕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将面临严峻挑战,守护民族民间文化刻不容缓。

  滋养民间文化根脉,扎进生活沃土传承。民间文化活动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是群众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传承和振兴民间文化,意味着整理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历史。实施民间典籍搜集、抢救濒危民间文艺、民间历史文化纪录创作等工程须深入民间生活;振兴传统民间技艺,做好现有的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需行走在民间。在此过程中,还应坚持辩证取舍、扬弃继承,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鉴别和梳理,汲取优秀民间文化的精髓精华。总而言之,生活是民间文化的沃土,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发展。只有深入民间,扎根生活,去粗取精,才能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

  激活民间文化生命力,在礼敬中转化创新。民间文化薪火相传,人才是决定因素。而推动民间文化的现代化转化,首先要做好青少年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创新传统师徒承袭模式,让民间文化事业后继有人。还需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和科技手段,推动民间文艺资源与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有机结合,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打造一批印刻着中华民族独特审美风范的优秀传统文化符号。

  传承民间文化就是延续我们的血脉,坚守民间文化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振兴民间文化,关系中华文化根脉,功在当下,利在千秋。我们应抓住规划纲要发布这一重要契机,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责编:刘琨(实习生)、黄策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