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电讯:用大数据撬动停车难“顽石”  

刘晶瑶

2017年04月14日09:1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用大数据撬动停车难“顽石” 本报评论员刘晶瑶

  日前,北京市交通委起草了《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草案送审稿)》。自4月11日至5月10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拟定的条例中,违法停放的机动车将被罚款和扣分“双处罚”,引起有车一族的关注。

  时间回溯到2016年上半年,发改委曾公布2016年推进城市停车场建设工作要点。按照国务院加快停车场建设的有关部署,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开展停车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或对既有规划进行必要的修编,争取2016年内完成,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杭州、深圳6个城市要率先于2016年上半年出台。按照既定的工作安排,这一版本的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出台时间有所后延,而《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也直到2017年3月25日才开始施行。可见,对于饱受停车难困扰的都市而言,想要有效化解城市居民汽车持有量的增长与停车场建设和管理不足之间的矛盾,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各方博弈,北京拟规定的违停“双处罚”制度,就引起不少争议。

  谈及停车难、停车乱,每位城市居民都能倒出不少苦水。笔者家附近本该正常行驶四车道早已被自发“改造”成了只有两车道的路面停车场。一开始只是少部分车辆在没划线的路边停车,一看没人贴条,就变本加厉连斑马线上都经常停着车。广播电视各种渠道都曝光了,市民服务热线也投诉了无数次,可惜就是无法解决。其实,家附近的几处商超都设置了对外开放的停车场,可就是因为街面乱停车无人管的公地悲剧,导致停车场里的车辆寥寥无几,本该宽阔的马路却“车满为患”。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有的老小区物业管理缺位,抢车位导致邻里间大打出手、矛盾不断。有的车主素质欠佳,消防通道、行人步道,只为了少走几分钟的路乱停乱放……

  有人将停车难乱象归咎于僧多粥少,理由是我们的城市格局形成于汽车时代之前,一旦遭遇现代交通方式带来的改变,很容易引发停车难的“城市病”。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现代社会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会导致城市规划配套设施跟不上市民不断变化的出行需要。

  如何还上历史欠账,更加合理和科学地解决市民的停车需求,就成了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需要做的是摸清家底。以北京为例,截至目前,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71万辆。但停车位的数量还缺少权威的数据统计,不过从市民普遍感觉停车难的现状来看,缺口着实不小。但对于车辆与车位的配比不能机械地强调一对一,还应该动态地考量人们的出行习惯,车位的实时变化等等。假如车位的使用状态,能像火车余票一样实时查询,就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现有的停车之困。在这一点上,杭州已经有了先行先试的经验,当地力推“智慧城管”建设。像哪里可以停车、最近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在哪里等这些平时让人“头疼”的事,只要看看手机,都能得到答案。当然,纳入实时状态的车位数量越多,越有助于智能引导停车需求,实现这一点,离不开智能政务和大数据云服务的介入。

  其次需要政府转变思路,从管理者变身服务者。很多时候,引入民间资本和民间智慧,会在不经意间把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化于无形。比如,曾经让人头疼不已的黑车、黑摩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城市最后一公里”难题,而共享单车的出现自然抢走了黑摩的的生意。停车难问题也是如此,科学技术的进步总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很多时候,地方政府不妨多一分宽容,留一些容错的空间,把一部分管理职权放下去,让有识之士大胆一试,或许就能撬动“停车难”这块顽石。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如今的停车难,避免掉入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陷阱。这方面是有过反面例子的,在20世纪90年代,北京曾经一度出现过学龄儿童减少的现象,当时有不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被撤并了,让后面的教育工作开展很是被动。停车难问题也是如此,随着城市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公共交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未来可能推广的智能驾驶、分时租赁等新型出行方式的推广,都可能改变现有的汽车保有量的水平。

  风物长宜放眼量,动态科学分析才能切实解决停车难。

(责编:董晓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