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奇葩公共设施只是“工作失误”吗?

蒋萌

2017年04月11日13:5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奇葩公共设施只是“工作失误”吗?

背景:近日,有网友称四川省简阳市的公交站牌太高,“是给长颈鹿看的”,并附了一张站点密集的站牌图片。记者走访发现,该市有两种公交站牌,一种高约2.6米,另一种最高的达3.48米,身高2.26米的姚明都未必能看清。一些线路30多个站点挤在宽约40厘米的区块。牌高字小,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中国青年报发表陶舜的观点:此类奇葩设计并非少数。城市里颇有一些有悖于生活常识的公共设施。有的公交站台和公交车停靠点之间设计了护栏,要上车先得练就飞人刘翔的跨栏功夫,有的地方,公交站等车的座椅设计成坡型,窄得难以落座,只能勉强靠着,还有不少地方,地铁换公交需要长途跋涉,说好的短途接驳、无缝换乘、“便民工程”,成了徒步锻炼的漫漫长路。糟心设计使人烦,它的本质是“目中无人”。相关管理者和设计者没有把服务对象放在心上,仅以完成任务为导向,至于任务完成得好不好,服务对象满不满意,他们并不在意。糟心设计丢失了最本质也最珍贵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技术层面更是与工匠精神背道而驰,展示了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粗陋的一面。失去以人为本、将心比心、待人如己的心智,无论是服务人民还是服务客户,都算不上尽心,人民和用户也不可能感到舒心。

小蒋随想:奇葩设施贯穿着设计、施工、验收,体现出糊弄了事的一条龙。更令人皱眉的是,此类设施明摆着就是招群众吐槽的,管理者对此不可能不知道,却我行我素并“验收合格”,对民意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上述表现,算不算是某些决策强行闯关、民众投诉无门、群众意见得不到应有重视的习惯表露?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折射意识。媒体曝光一件事,管理方就出来整改一件事,难免头疼医头。当不少服务变为“爱来不来”的嘴脸,当以人为本时常“口惠实不至”,应该改变的是不良的管理思维,探究如何督促并监督管理者良性履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某些管理不善构不成违纪,谈不上违法,基本不会被归入渎职范畴,顶多被算作“工作失误”,做个不疼不痒的检讨拉倒。没有与责任相匹配的惩处,不走心的管理者怎能产生敬畏?

几名老外地铁内摆桌吃喝是何居心?

背景:近日,几个外国人在上海地铁11号线车厢内摆起桌子大肆吃喝。《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第十一条规定,乘客“不得在列车车厢内饮食、大声喧哗”。不过,上述守则不具有法律约束性,没有具体的处罚规定。

钱江晚报发表高路的观点:有些不文明行为满含恶意,上海地铁发生的这一幕,跟风俗习惯、文化差异一点关系都没有,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不会允许有人在地铁车厢里摆开桌子用餐,而且是一群人。对于这样的行为,我们只能理解为是恶意的挑衅,是一种带有特权意识的宣示,它的目的,不在于破坏规则,而是想制造超越法度的规则。这是批评教育能解决的问题吗?地铁公司没有处罚权,可以请管理部门处罚,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地铁公司可以拒绝这样的乘客,旅游部门可以纳入失信名单。要给外界清晰的信号,在中国就要守中国的规矩,守中国的法律。宽容是对善意的宽容,文明是对文明的回应。在中国,长着一张外国人的脸仿佛就自带光环,现在情况好了很多,但一些外国人骨子里仍然有种优越感,这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给了一些人想超越社会和践踏中国法律的冲动。具体的案子、具体的处罚、清晰的尺度,才能将原本模糊的信号传递出去,才能让规则和底线清晰起来。

小蒋随想:“行为艺术”发端于西方,实施者通过各种诡异的乃至离经叛道的行为,表达千奇百怪的意思,其中不乏挑衅与恶意,一些老外声称这是“自由”,试图轻描淡写地将文明、规则等问题规避。网络自媒体时代,某些人自拍搞怪视频与照片,甚至公然践踏某些红线,上传至社交媒体,吸引眼球与谋利,更令公共场所的“诡异秀”愈演愈烈。此类行径,实际是对社会管理与规则意识的挑战,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就本例而言,几个外国人在上海地铁车厢里摆起桌子吃喝,与饥饿无关,与“野餐”不沾边,想必是一场有预谋的“表演”。要说此举对公共安全有多大危害,有些夸大;但这肯定妨碍其他乘客,给本就狭窄拥挤的车厢添堵,是在挑衅“不得在列车车厢内饮食”。抛开“国民与非国民身份”不谈,对于违规的处理,应该一视同仁,“乘客守则”无惩戒效力的短板应当弥补。另一方面,“地铁禁食”不能非人性化。如果有乘客突发低血糖,吃口零食缓解;倘若有婴儿哭闹,母亲拿出奶瓶喂奶,恐怕不应在“禁止”之列。其中的尺度,良知能够辨别。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