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下”背后的代价

刘小琴  

2017年02月28日14:37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在临沂某大学读书的杨某,从网上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10万余条,再购买支付宝批量注册软件,申请支付宝账号8万个用以出售,从中牟取利润,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二万元。(2月28日 澎湃新闻)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是老子认为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但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不出户,知天下”是我们基本都能做到的事情。只是,在得到“知天下”的背后,我们又付出了些什么呢?那就是我们的个人信息——从常用的注册ID、邮箱、生日,到身份证、电话号码、住址等,每个你提供服务的地方都在想方设法的获取你的个人信息。

可我们留下的这些个人信息最终又去哪了呢?你在某银行办了一笔贷款,于是以后每天都要接到几个贷款公司的电话,“关切”地问你是否需要资金的帮助。你买了车辆保险,接着各类保险公司都会在你车险要到期时“热心”地提醒你。于是你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个人信息已经“被共享”了。至于原因,可能是无意之中的泄露,或是被1元、2元的金钱所“收买”了。如果这些做法都还“不值一提”,那么请设想一下,如果你的个人信息是被类似于报道中的“有心”之人获取了,那后果可能想起来都觉得后背发凉。

在个人信息被“滥用”的当下,想要成为不被肆意打扰的“不被知”者已然成了奢望,难道只能寄希望于自己不是那批最倒霉的人或者干脆“与世隔绝”以绝后患吗?其实,要改变这样的现状还是需要个人和有关单位做好私人信息的“加减法”来实现。

对于个人来说,要时刻绷紧个人信息这根“弦”,做好“减法”,填写任何个人信息时都要做好“三问”。一问可否不填,二问可否不填真实信息,三问可否少填真实信息。

其次,对于监管部门而言,要做好法制的“加法”。一方面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要时刻体现制度的刚性,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对于涉及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严厉查处。

至于那些想在个人信息上“知天下”的人,只希望他们能明白收集来的个人信息是一份信任,也是一份责任,切莫只图一时之利。

(责编:杨建楠(实习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