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电讯: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多些“创造性转化”

王阳

2017年02月08日08:2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多些“创造性转化”

  春节期间,一位既有颜值又富才情的女孩,与一档吟诗颂词的综艺节目,在很多人的朋友圈不断刷屏。这位名叫武亦姝的高一女生,喜欢苏轼和陆游,掌握的诗词量高达2000余首。在央视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她展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尤其她在“飞花令”等比赛环节的出色表现,更令专家们大为叹服。

  近几年,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一大批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综艺节目接连走红,成为一股荧屏“清流”。在一些综艺节目陷入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大背景下,这些坚守文艺品格的电视节目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值得点赞。

  不过,武亦姝就读的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却表达了对古诗词教育现状的担忧。黄荣华指出,目前很多中小学古诗文教育都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武亦姝的走红实际上反衬出古诗文教育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一些学者也表示,《中国诗词大会》所涉及的题目,很多都出自语文教材,一些年轻选手因熟记古诗词获得网友盛赞,其实不太正常。以更高的文化标准来看,这种难度并不算特别高的综艺节目备受追捧,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做得还不够。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有所增强,总体势头很好,但在如何阐释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如何传承弘扬方面,还存在思想认识不足的问题,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仍然薄弱。比如,古诗词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人甚至认为读诗、写诗有些“矫情”。

  “物以稀为贵”,《中国诗词大会》这种“熟记类”节目之所以走红,原因之一就在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间传承得还不够好。这警示我们,基础教育是传统文化生长传承的土壤,只有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具有长久生命力,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少一些功利色彩,要站在延续文化基因的高度,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位置。孩子们的课余时间,不应该被那些剑指升学、考级的辅导班占满;而我们对古诗词的学习与鉴赏,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能在考试中多得几分。

  除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一些文化普及层面的探索也多多益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日前,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更显著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一种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是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产生了“化学反应”。传统文化传承,就需要多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形式、激发兴趣的文化传播,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推动力。坚持高雅审美、增加受众互动、增强视听感受、同时寓教于乐,传统文化就不会显得过于“高冷”,反而会令人激活诗心、主动参与、沉浸其中。不咆哮、不傻乐、不炒作的文化节目,在不断探索中,理应代表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在新型传播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看到美丽的晚霞时,不会只说一句“哇!好美!”而是微微颔首,很自然地想起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