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日益临近,人们回家的脚步声变得密集而急促起来。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无论春运的列车多么拥挤,无论是否备好了应对七大姑八大姨关心攻势的“春节自救指南”,一到这个时间节点,亿万人都开始忙着收拾行囊,喜气洋洋地踏上回家的道路。春节,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团聚”的企盼深深萦绕在亿万中国人的心间。
春节历经千年,依然能有此魔力,是因为它承载着中国人的价值密码,是我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围炉守岁,敲钟祈福,寄托着中国人祈求福祉、希冀美好的虔心之愿;年夜团聚,互诉衷肠,蕴含着中国人阖家团圆、家和人兴的情感诉求;走亲访友、贺岁拜年,体现着中国人事亲尽孝、重视家庭的价值选择……这些通过春节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心理,犹如深植于我们内心的精神密码,让我们获得文化的归属和心灵的安顿。因此,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无论现代科技的发达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无论现实是困顿还是风光,人们都不惜风尘仆仆,去赴一场团圆的盛宴。
但在这些不变的坚守中,也有一些变化在悄然发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在过年时才能吃到的食物、才能穿上身的新衣,如今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对于过年的期待难免打了折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曾经“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传统基本落幕,不少人除夕当天还在奔波,更别提照着民俗规定的日子洒扫庭除、买肉、打酒、贴花花了;现实环境的改变,更让燃放烟花爆竹等曾经必不可少的年节项目要让位于清洁、环保的考量……种种关联着我们的情感、渗透着生活情趣的节俗渐渐衰退,而新的节俗风尚又未形成,于是不少人开始抱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在“年味儿变淡”的当下,如何为春节注入美好、鲜活的新风俗,如何从精神层面呼唤年味儿的回归,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让我们欣喜的是,一些有益的尝试正在进行。在河南商丘,不少人选择公益过新年,利用春节假期进行志愿服务;在广东清远,以换物+文艺表演+志愿服务+文明宣传+少儿游戏为模式的“奇换节”,倡导文明、节俭过春节,弘扬文明新风俗;而各地在春节期间推出的民俗展、摄影展、绘画展等,更让年味儿飘出了文化味……新风俗不断注入,传统风俗推陈出新,年味儿的复苏正在路上。
春节经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它既有厚重的传统积淀,也承载着鲜活的时代体验。在坚守春节文化内核的同时,创新其形式表达,我们的年味儿一定会越来越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