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寻恩人”,见义勇为需知恩图报的“美人之美”

杨朝清

2017年01月23日15:1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近日,一条寻找勇救落水儿童小英雄的帖子,刷爆了很多四川乐山井研人的朋友圈。原来,在井研县城茫溪河八贤桥附近,两位女孩将一名坠河小男孩救起后默默离开了。随后,被救男童母亲发朋友圈全城寻找“恩人”,当地网友接力转发找到了救人小英雄——井研中学高一女生朱丽妍、但余婷。(1月22日《成都商报》)

对他人的痛苦有着敏感的反应能力,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这两位高中生用出色的角色扮演,诠释了见义勇为的价值底色。面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这两位高中生没有麻木、冷漠地视而不见,而是勇敢地“该出手时就出手”;成功救人后,低调地转身离场,彰显了毫无功利与算计的赤子之心。

伴随着社会变迁,一些传统观念的价值认同逐渐发生了改变。在计划经济时代及其以前,对于见义勇为等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通常采取社会动员的方式,将人们看成一个同质性的整体,简单生硬地强调主观意愿的重要性,认为见义勇为是“只要愿意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这样的“一刀切”,显然忽略、漠视了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救助能力与救助经验的差异性与异质性;这不仅会导致遵守道德规范的成本过高、道德规范缺乏使用价值,也会导致一些意外伤害事件的上演。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既做到了拯救他人于危难,也做到了有效地保护自己。面对落水儿童“等不及”、“伤不起”的焦急与迫切,这两位高中生立即大声呼救,河边却都是比她们还小的小朋友;有一些游泳技能的朱丽妍勇敢地跳进冰冷的水中,最终成功将小男孩救起。

救助落水儿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要量力而行,说到底也是对她们的一种关爱与保护。这起见义勇为事件结局很圆满,过程却让充满危机。朴素人性中的善良和责任,让这两位稚嫩的姑娘勇敢地伸出了双手;让见义勇为者得到更多激励和回报,才能提升人们利他行为的动力。

见义勇为作为一种利他行为, 对获救者的义务不作精确的规定,对回报不作讨价还价,将回报的决定权留给当事人自己。一旦“知恩图报”这种社会约定俗成、彼此心照不宣的回报机制遭受破坏和抛弃,利他行为也难以被再激活,社会运行的润滑剂和黏合剂就会被渐次抽离。被救男童母亲的“刷屏寻恩人”,让这两位见义勇为的年轻人得到了应有的激励与回报。

见义勇为不是单向的救助,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两位高中生的“不求回报”与被救男童母亲的“知恩图报”都做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让利他行为实现了“美美与共”,提升了公众参与见义勇为的信心和热情。

(责编:王倩、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