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春节自救指南》救得了恐归族吗?

蒋萌

2017年01月18日15:4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春节自救指南》救得了恐归族吗?

背景:“找对象了没?有喜欢的人了没?那就明天带你去相亲”“一个月工资有多少?到我单位工作要不要?”因“神曲”《身体被掏空》等而出名的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又在其公号上推出新作《春节自救指南》,不到半天,阅读量便突破十万。“老爸老妈,亲戚朋友们,快来听歌!”这首曲子受到年轻人追捧。

南方都市报发表兽兽的观点:这首曲子用冷观、戏谑和嘲讽的调子,挑破了走亲访友互相攀比的势利风气,用白描手法,让奉“庸俗成功学”为圭臬的长辈们穷形尽相,丑态百出。年轻人的泪点与愤懑,长辈们能get到吗?我看不一定。财新网的报道说,《春节自救指南》演出,指挥金承志邀请了自己的母亲和姨妈去了合唱现场。听完这首歌,她们跟金承志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你们好,没想到你们是这种感受。”嘲讽容易,说服很难。因为逼与被逼,念跟被念,全因两代人的出发点不一样。《春节自救指南》,提到解决方案时也显得很无力。什么“收起我们的分歧,团圆才是我们的话题……春节自救不仅靠智慧,还需要爱常相随”……唱到后面就开始强行鸡汤了。长辈们的出发点何尝不是爱?那么问题在哪?我看还是因为过节需要一团和气,大多数年轻人隐瞒了真实的生活观点,平等、理性就家庭价值展开的交流成为不可能。家庭内部坦率平等的交流方式建立不起来,恐怕谁也救不了可怜的过年恐归族。

小蒋随想:许多家庭不缺少爱,而是家庭成员之间缺少界限与尊重。我们常常听到“都是一家人,不应分彼此”,这话听上去貌似和美,其实并没有考虑不同家庭成员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诉求。如果非要让持一种观点的家庭成员向持另一种观点的“屈服”,或者一方非要让另一方按自己的想法办,家里能不闹矛盾吗?许多家庭产生这种强求也存在因果关系。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儿女要买房买车,觉得父母赞助“天经地义”。父母则会想,自己给儿女付出那么多,儿女应该“听话”。一些儿女在某一方面不独立,却要在另一方面“闹独立”,是不对等的。一些父母对儿女管得过宽,总觉得是为儿女好,忘记了儿女是具有独立思维与行为的个体。至于七大姑八大姨的七嘴八舌,更表现出某种八卦式“侵权”,并浑然不觉无所谓。许多年轻人平时在外地工作,听不到长辈的絮叨,春节一回家,则面临唠叨“大爆发”。说到底,这不是春节的“错”,关键是家庭成员之间能否做到人格独立,懂不懂相互尊重,有没有基本界限。

无人机擅闯拍飞机,法规短板咋补?

背景:1月15日,一则8秒的视频在微博上被热传,视频中一架飞机正在降落,画面十分清晰,视频末尾显示,航拍设备为大疆公司出产的一款无人机。随即,“无人机影响航空安全”问题被热议。浙江省公安厅16日通报称,已找到拍摄者,当事人袁某系业余飞行爱好者,无相关资质。

中国青年报发表陶舜的观点:和很多互联网的新兴领域一样,对无人机的监管或多或少存在一个法律滞后于市场的问题。如何厘定这起事件的性质,是对执法者专业素质的一次考验。越来越多的此类事件也提醒我们,对无人机的监管要纳入法治轨道。对于此类问题,各国的反应不太一样,但有一些公理是值得遵守的,比如英国规定,无人机飞行必须远离民航客机、直升机和机场,除非获得航空交通管理部门的许可,否则无人机不得进入机场的交通区域。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即在无人机系统里设置禁飞区数据,一旦无人机靠近禁飞区,系统自动叫停。中国的无人机监管不妨有选择地借鉴各国经验的同时,因地制宜,探索自己的公允尺度。但我认为有条底线不能突破,即不能让某一管理部门单方面决策,应该广泛听取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公共意见。枪支鉴定标准过紧导致玩具枪入刑,这样的覆辙不能重蹈——备受争议的1.8焦耳的鉴定标准,就是由公安部自己制定文件并实施的。

小蒋随想:花几千元就能玩航拍,民用无人机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空中拍摄的门槛,同时也增加了安全隐患。亦如行人、自行车、机动车都要遵守交通规则,机动车驾驶人还要通过考核持证上路,空中飞行也须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法规。考虑到飞行具有更高的安全要求,甚至可能涉及安保与反恐,有关法规的尺度不宜过松。必须指出,自由不等于为所欲为。为了确保公共安全,个人需要让渡一部分私权利。同时,也要避免过犹不及,不能无限度地对无人机实施“禁飞”乃至“封杀”。在某种程度上,制定法律规范,就是要尽可能维护各方权益,求得社会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基于此,有关法规的制定,不能由少数人闭门造车,征求各方意见、参考国外经验、综合权衡利弊、与时俱进完善,是较理性的选择。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