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霾族”有品质的假期生活需要寻找与发现

杨朝清

2017年01月18日15:4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小雯是福建厦门市民宿从业者,这几天面对电脑上客人的询问,她都感到很棘手。面对住客的千呼万唤,今年春节她和同行们都表示“供不应求”!小雯告诉记者,八九成客人都来自北方霾区,春节价格翻了两三倍也爽快下单。(1月17日《海西晨报》)

空气质量令人担忧和焦虑,一些人选择了出走避让。“避霾族”通过长距离迁徙,来获取一个“不一样的天空”;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让杭州、上海、厦门等地的民宿变得供不应求;消费者的趋之若鹜,固然有渴望新鲜呼吸的利益诉求,价值观念的转变才是根源——从居家团聚到在外团聚,合家团圆有了更多“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急剧的社会变迁,频繁的社会流动,让维系“家”的传统元素逐渐淡去。即使回到老家,一些人也觉得缺乏“年味”;当节庆本身的意味没有过出来,春节难以真正留在我们心里。为了让假期更有品质,一些人打破了“居家团聚”的思维定势、行为惯性与路径依赖,选择到外地甚至出国过年。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春节“吃什么”逐渐变得没有那么重要;大鱼大肉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追捧,反倒是一些时令蔬菜受到人们的青睐。尽管如此,“在一起”的情感需要、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依然成为中国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文化基因。变的只是团聚的形式,不变的依然是我们对团聚的向往和追求。

不论是“避霾族”,还是“老年漂”,抑或“逆向迁徙”,只要家人在哪里,那里就是家。“年味”越来越淡,这种主观心理感受,来源于一种比较差异下的心理落差——春节看起来喜气洋洋,不少人却“不是真正的快乐”。大吃大喝、娱乐休闲、走亲访友,假期的单调、庸俗与乏味,让许多人的心灵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精神没有得到足够的纾解。

不一样的过年方式,说到底也是一种塑造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避霾族”需要的不仅是洁净的天空,也需要走出“心灵的阴霾”。来到一个宜居的地方,过一个打破常规的假期,享受一段与众不同的“慢生活”,尽管到外地过年成本不菲,“避霾族”却享受了更有品质、更有情怀、更有“获得感”的春节生活。

只要能够和家人“在一起”,和家人共度美好时光,在不在老家又有什么关系?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里,我们拥有远比前人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农耕时代的一些年俗细节渐行渐远;可是,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了,生命中还有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等待我们去眷顾。“避霾族”不仅有对空气质量不佳的规避,更有对有品质假期生活的寻找与发现。

(责编:王倩、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