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中瑞合作正成为创新的榜样

崔洪建

2017年01月18日10:3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中瑞关系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是双方合作创新的产物。因此,“创新合作”成为习近平主席对瑞士进行新年首访的主题,实至名归。

中瑞两国是如此的不同:中国是发展中大国,有着“大而全”的产业结构,瑞士则是“小而强”的欧洲发达经济体;两国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差异也很明显。按照“物以类聚”的传统思维,中瑞之间原本难有深入和实质性的合作。但正是在如此不同的两国之间,却开创了许多务实合作的成功先例,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外交领域,中瑞合作正成为创新的榜样,“创新战略伙伴”名副其实。

两国领导人在讲话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共同命运”和“同样价值”。双方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重大问题上拥有相同或相近立场,同意共同致力于维护开放包容的全球贸易体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因此,让中瑞合作走在创新前列的,是两国对当前国际形势和共同利益的相同判断。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低迷,成因很多。既有技术创新尚未集中迸发,没能带动新的强劲增长;也有一些国家对全球化的恐惧,比如担心经济和技术优势流失而拒绝合作,担心“被其他文明施加经济控制”等等。“担心”往往是对新生事务的第一反应,但中瑞合作创新的例证表明,如果由于“担心”而拒绝改变、放弃创新,也许可以偏安于一时,但终将失去长远的发展机遇。在瑞士成为首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发达国家、第一个和中国达成自贸协定的欧陆发达经济体后,瑞士的竞争力提升更快,瑞士市场也没有如担忧者所想象的那样被中国商品“淹没”,中瑞贸易、投资额不断上升而且还在持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双方都成为了创新合作的赢家。

让中瑞在创新合作上一拍即合的,还有对创新精神的共同追求。瑞士以“创新之国”闻名于世,其国民以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将精密机械、钟表等行业打造成了世界一流的民族品牌。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也不乏对“精益求精”的推崇,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更将创新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首位,正是要为 “工匠精神”的振兴创造有利环境。此访,双方都同意在中瑞创新战略对话平台这一新机制统筹引领下,加强“中国制造2025”同瑞士“工业4.0”对接,推进两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创新合作。中瑞创新合作的目标是寻求互通有无和优势互补,为双方共同利益的不断增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提升竞争力以确保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近来在欧美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对此也有不同的答案,比如更加开放或者采取保护主义。近年来,欧洲逐渐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这是其竞争力下降的根本原因,不能被归咎于来自外部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为此采取保护主义更是讳疾忌医,非但解决不了问题更会破坏合作的氛围、损害创新的精神。有效的办法是向中瑞创新合作学习,在明确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向彼此开放并以创新为动力。

中瑞关系已经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大小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的典范。习近平主席此访,进一步落实和推进了中瑞的“创新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将推动中瑞自由贸易协定升级,扩大贸易、投资、金融、保险合作规模,加强能源、环保等领域合作,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而由于欧方的原因,中欧之间的自贸安排还没有出现在政治议程上,经贸摩擦也在为双方制造麻烦。当欧洲一些国家将在未来不得不面对更多诸如英国脱欧谈判、法国大选等“不确定性”的时候,中国和瑞士正在一条前景清晰可见、绝少“不确定”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需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对于其他欧洲国家来说,加入到中瑞引领的创新合作浪潮中来并非难事,只要它们能够适时地把握大势、转变观念并克服保护主义的本能。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全球化的迎难而上,都迫切地需要一个中欧全面创新合作的新局面。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编:王倩、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