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来论:没有人的乡愁让人愁

2017年01月13日04:4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没有人的乡愁让人愁

  汪志球

  人都不在故乡,乡愁何处安放?最近,到基层走访一些村寨,客观地说,搞了这么多年的新农村建设,成绩卓然,农村的硬件,特别是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但是,也有遗憾。有一个不合理的反差:居住条件变好,人却越来越少。试想当老父老母一个一个逝去,就会人无村空。没有了人的乡愁,让人愁更愁!

  固然,城镇化就是要吸纳一部分农民进城,但并不意味着让乡村空心化,更不是不要乡村。政府部门应该好好摸摸底、做做统计、思考思考,这些走出去的农民务工者,哪些还能回来、哪些一去不返,怎样做才能吸引一批主动回、留得住、有志于建设美丽乡村的人。如此,才能避免路白修、房白建,减少资源、资金的浪费;保证田有人种、家有人暖,农村才能欣欣向荣。

  年关将至,“游子”们将再次蜂拥而回,农村又会热闹起来。当前农村改革力度这么大,政策优惠幅度这么大,已经到了干事创业的最好“窗口期”,衷心希望“游子”们能看到这一点,回到家乡大显身手,不再把家当客栈,莫让故乡成他乡。毕竟,美丽乡村,人是核心。毕竟,月是故乡明,菜是家里香。

  

  送米面更要送观念

  王锦涛

  日前,去一个刚摘帽的贫困村采访,谈起脱贫经验,村里的第一书记笑着说,“一句话,送米面更要送观念。”

  两年前,这位第一书记刚到村里,入户了解情况,老乡见他没带米没带面,夹着个本本来见面,“一看不像好干部”。然而,正是这个本本,挨家挨户地记录下了致贫原因,总结出了脱贫办法。接着,召开村民大会,制定脱贫方案,彻底摈弃“等靠要”的旧观念,激发内生动力,依靠贫困群众的辛勤劳动实现了脱贫致富。群众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现实生活中,人往往爱“鱼”,不爱“渔”。究其原因,饭来张口省事,自己动手费劲。长此以往,思想的惰性越来越大,精神的贫困越来越深。于是乎,不愿摘穷帽、乐当低保户,“我穷我有理”成了脱贫攻坚中的“思想堡垒”。所以,对于贫困村而言,恶劣的自然条件只是外因,而落后的思想观念才是内因。

  不清扫“思想堡垒”,难走上小康大道。这就需要扶贫干部真正走到群众中去,和群众多交流,将问题记在本上,把困难记在心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输送“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的大志气,让贫困户动起来,结合扶贫政策,使“我要脱贫”成为奔小康的思想保障。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3日 05 版)

(责编:王吉全、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