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科学技术评奖是对公正与良知的考量

蒋萌

2017年01月10日15:5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科学技术评奖是对公正与良知的考量

背景:1月9日举行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共同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以及非“两院”院士科学家。

中国青年报发表熊丙奇的观点:从2000年开始评选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到2015年,一共有25位获得者,均为院士。去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公众对其“三无”身份(无院士头衔,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很是感慨,并对国内人才评价体系看重身份、头衔进行了反思。有一种意见认为,屠呦呦没有获得2015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跟她没有各种头衔不无关系。这当然只是一种揣测,但反映出公众对学术评价过于“头衔化”的忧虑。不管哪一种评奖规则,都应基于学术。这次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屠呦呦,清楚地传递这一信号。评选最高科学技术奖,不局限于院士“圈子”,就是对学术利益的突破。不管学者有什么学术头衔、身份,在学术评价中都应该是平等的。就最高科学技术奖评选来说,只针对院士评选,那这就变为院士的特权,也把一些因种种原因未能当选院士却贡献突出者排除。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否带来新气象,还需观察,因为某种程度上诺奖获得者也是一种身份和头衔。

小蒋随想:在屠呦呦之前,我国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未授予过女性以及非两院院士科学家,是某种巧合吗?对“头衔论”的质疑,是否空穴来风?犹记得,2011年屠呦呦获得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时,有人也曾质疑青蒿素的发现并非屠呦呦一人之功。不妨听听屠呦呦获得诺奖时的感言,“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真正的科学工作者不是为了获奖而苦心钻研,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会因奖与不奖而动摇。从这一意义上看,评奖也是对评审公正与良知的考量。

春节临近,别上微信抢红包赌博的当

背景:据报道,微信抢红包变为某些人的赌博工作:抢红包群主抽头获利、抢红包下注押红包尾数、抢红包比大小进行赌博……全国各地已出现不少因利用微信赌博而犯罪的案例,有人因此锒铛入狱。

广州日报发表夏正林的观点:如果只是亲友间的小额互发微信红包,没有营利性质,可视为赠予,不违法。但是,如果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抢红包群,群主或者发红包者有抽成获利情况的,那么群主和管理人员就涉嫌“开设赌场罪”或者“赌博罪”了,而群成员的行为则属于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的涉赌行为。微信红包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广泛普及的移动互联网。也许有人会觉得利用抢红包来赌博数额小,社会危害性相对也较小。然而,聚沙成塔,涉及面甚广的抢红包赌博也容易演变成“大事件”。每一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会随之改变,然而,无论如何改变,我们都不能忘记,法律始终是我们判断能否做一件事情的标准。

小蒋随想:坊间有“小赌怡情”的说法,一些人最初参与赌博也是持“玩一玩”的心态。但是,有些人越玩越上瘾,越玩越大发,最后可能倾家荡产“玩完”。利用微信抢红包赌博,具有某种隐蔽性与欺骗性,它会诱使某些人抱着“试玩”的心态参与。在输了一些钱、识破其真面目后,不排除自控能力较强者会抽身离去,但一些人也可能意气用事,甚至产生赌徒心理,变本加厉地下注,难以自拔。本质上,这是赌博犯罪,不是愿打愿挨。所以,公安机关依法打击绝非“多管闲事”。春节临近,人们在微信上发红包、抢红包会比较普遍。这个时候,给大家提个醒,别上了别有用心者的当,很有必要。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