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奖励优秀乡村教师别停留在“盆景”

蒋萌

2017年01月09日15:3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奖励优秀乡村教师别停留在“盆景”

背景:1月5到7日,马云基金会在海南三亚举办了2016年乡村教师计划的颁奖,获奖乡村教师受邀到三亚,入住海边的五星级豪华酒店。2017年乡村教师计划和校长计划也正式启动。

钱江晚报发表李晓鹏的观点:不止一个教师在台上讲,这次获奖,给予了他们人生中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走出大山、高原、沙漠,第一次乘飞机,特别是第一次看到了大海。乡村教师,这个职业在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社会地位并不高。村里但凡有点本事的,都会离开农村,到外面打工。在村里人看来,只有没本事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才会留下来当老师。老师们要一面承受着乡亲们的非议,一面要扛起乡村教育大旗,心理难免有点自卑。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得到广泛的认同。所以,在大陆进入冬季,南方北方同体雾霾的时候,邀请他们到三亚来,举办盛大的颁奖典礼,嘉宾中,有文艺圈明星,也有财富大佬,还有卫视、网络的直播,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他们这个群体,理解他们的情怀,关注他们的现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社会认同,帮助整个乡村教师群体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每一个乡村教师,都像当地孩子们的一扇窗户,这扇窗户的大小,将决定孩子们的视野和胸怀。农村的问题,改变观念和精神,恐怕要比单纯的物质扶助更加重要。

小蒋随想:能够获奖并前往三亚的乡村教师毕竟是极少数人,外出打工的农村知识青年会受此鼓舞回农村教书吗,城里的大学生会否因此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答案恐怕并不乐观。我们见过太多“钦佩是一回事儿,投身是另一回事儿”,一些事儿喧嚣几天后又回归沉寂。即便少数人的命运因为媒体热炒发生变化,但更多未被闪光灯聚焦的、情形类似的人还是处于被遗忘的角落。这不是说社会团体举办这样的活动没意义,而是说有关群体需要更多普惠性的举措,尤其是出于制度性的、政府层面的激励与倾斜政策,才会使相关提升变得普及,成为常态,令旧有情形发生根本扭转,使社会广泛认同乃至参与水到渠成。有朝一日,普通乡村教师能够凭自己的收入、用属于自己的闲暇旅行度假,才是真正值得欣慰之时。实现这一目标难度自不必说,却应是破解三农问题、实施精准扶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

贫困户“拒吃救济”,扶贫者该咋办?

背景:山西省岢岚县文化局副局长马晓明与他帮扶的3家贫困户对接,第一次上门“认亲”,他带了600元钱和3袋白面。可入户“认亲”却出了点意外——前两户都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到了刘顺喜家却被拒绝了:“吃救济,饿断气。当贫困户不光彩,我不能要!”

湖南红网发表郭元鹏的观点:你如果只是从中看出了贫困户的尊严,却也没有看到全面。“贫困户拒绝钱物”更是对彻底脱贫、彻底拔掉穷根的强烈期盼。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送鱼不如送网”。对于扶贫济困来说,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长远。国家已经制定了宏伟的扶贫蓝图,要求在一定期限内消除贫困现象。对于那些遭遇突发事故的家庭来说,救助制度需要实现“救急”,可以给钱给物。但是,对于不属于“救急”范围的贫困户,则需要考虑他们的终身脱贫问题。要让他们依靠勤劳汗水实现致富的梦想,要让他们依靠自己的付出能够有尊严地活着。这就需要送岗位,送项目,送科技,送理念,让“拒绝钱物的贫困户”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不是无奈地领取救助资金。

小蒋随想:客观地说,逢年过节“送温暖”的技术含量不高,会使某些干部形成“给点钱物就完事”的固定模式,令一些贫困户产生“等靠要”思维,只是“授人以鱼”解决不了穷的根本。“授人以渔”,让贫困户获得自我“造血”能力,才能彻底拔掉穷根。但是,这对扶贫者的要求很高——要找好项目、传授技术、解决资金、帮助销售,既要培养贫困户的自立自强能力,又要在一段时间内对贫困户扶上马送一程。这之中,与贫困户结对子的干部是否具备有关能力并用心,会否得到包括政策与财政在内的有力支持,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扶贫的效果。另一方面,针对贫困户的状况,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比如,有人身强力壮却犯懒,还有老弱病残没劳动能力,显然需要区别对待。精准扶贫与公益慈善,需要各负其责。要对位不要错位,要补位不要缺位,才能使扶贫的良好初衷落到实处。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