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拉松回归马拉松

于静

2017年01月03日15:2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2016年12月10日,首届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上,发生了两名参赛者猝死事件,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马拉松飞奔的脚步,24天后,2017年度厦门国际马拉松如期举行,3万人欢呼着共同开跑。据统计,2016年全年,中国各地共举报了306场马拉松比赛,跑马拉松的人呈几何数字增长。(1月3日《成都商报》)

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的两名猝死者,一人39岁,一人24岁。他们分别倒在终点和离终点4.5公里处,其中一人是替跑者。

以前听说过替考的,这替跑一词还是头一次见。办公室的大姐听闻此事就很是不解:吸着雾霾,冒着生命危险去替别人跑步,这图的啥啊?

非跑者焉知跑者之乐,马拉松对于跑步爱好者的意义不是圈外人所能理解的,马拉松的开放与包容,它所展示出的健康、坚持、快乐等符号无一不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可是因为一场马拉松比赛的参赛名额有限,并不是每一名跑者都能达成心愿,最终奔跑在马拉松赛场的跑道上。

有人想参赛报不上名,恰好有人报名成功却有事去不了,愿意将名额转让出去,于是就有了替跑这一说。

替跑和替考不同,替考者一般有利可图,替跑者当中除了个别人替“雇主”参加高级别赛事“刷资格”外,很多人其实就是为了体验马拉松的那个过程,正是看到了这一需求,转让马拉松参赛名额的“生意”迎刃而生,一些知名的马拉松赛事参赛的名额转让费甚至被炒到了千元。

只要能跑,花钱买名额替跑也在所不惜,马拉松的魅力可见一斑。不过,这正暴露出了时下很多马拉松比赛的混乱。

众所周知,马拉松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运动项目,对参赛选手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通常都需要报名者提供体检证明才允许参赛。可是据有的资深跑友反映,国内马拉松比赛,转让参赛名额现象十分普遍,有的赛事一半人顶着别人的名字在跑。听了这些爆料,顿时生出无限感叹——贵圈真乱。

近年来,马拉松在中国的发展可用“跃进”来形容,2011年,中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仅为22场,2016年,这个数字激增为306场。这些打着全民参与,全民健身旗号的马拉松比赛,已经超越这项运动本身,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

在地方政府眼里马拉松是推广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在赞助企业看来马拉松是扩大品牌知名度,对外宣传的名片;在众多参赛者心里马拉松是洒满金光,展示自我的舞台。至于马拉松姓马还是姓拉,它的发展历程,它对赛事组织方和参赛者有何具体要求已经没有多少人关心。

与当代众多体育项目一样,马拉松的发展离不开商业化的参与和支持,但不能太功利化,从这些年国内马拉松比赛时出现的选手替跑现象、猝死悲剧、迷路闹剧,就能看出这些赛事的组织和管理有多混乱。从一些参赛者着奇装异服,一边在跑道上溜达,一边在镜头前摆造型的不在乎劲儿,就能看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马拉松。

让马拉松回归马拉松,别再糟蹋马拉松。

(责编:王倩、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