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科技杂谈:期待更多“牙齿”

柏木钉
2016年12月30日09:2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在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的科研不端行为面前,仅有基金委亮出“牙齿”还远远不够。只有其它各级相关主管部门和科技人员所在单位步调一致、共同亮剑,编织起维护学术诚信的天罗地网,才能早日扫除科研不端的雾霾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看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日前通报的2016年科研不端行为,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一是数量不小。仅2015年—2016年11月底,基金委就接收日常举报案件、专项案件及主动核查案件382件,其中208件查有实据。此外,2015年英国现代生物、斯普林格、爱思唯尔、自然等国际出版集团4批集中撤稿,涉及中国作者论文就有117篇,占了撤稿总量的“大多数”。

  二是手法多样。除了伪造科研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还有伪造作者身份、重复发表论文、颠倒作者次序、拷贝他人申报课题;部分论文作者甚至与第三方公司上下其手,通过花钱买卖论文,请人捉刀代为撰写、投稿……

  令人欣慰的是,基金委坚守“捍卫科学道德、反对科研不端”的初心,近年来亮出“牙齿”、对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视情节轻重对造假作者及其依托单位进行了惩处:或通报批评,或取消申报课题,或追回资助经费,或禁止造假者在一定年限内申报课题……

  然而,在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的学术造假行为面前,仅有基金委亮出“牙齿”还远远不够。要知道,基金委只是我国科技领域的主管部门之一,所负责的仅仅是基础研究领域的基金申请、监管,涉及资金只占我国各级科技财政支出的一小部分。只有其它各级相关主管部门和科技人员所在单位步调一致、共同亮剑,编织起维护学术诚信的天罗地网,让造假者无机可乘、无缝可钻、无处遁形、有假必惩,才能早日扫除科研不端的雾霾,构建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

  上行才能下效。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发改委、卫计委、工信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涉及科研课题和经费的国家相关部门,应主动出击、协同一致,彻底转变“民不告官不究”的惰性思维,切实担负起宏观监管的职责,对科研不端行为实行真正的“零容忍”,对所管条线内的造假行为“发现一起、查出一起、曝光一起”,在捍卫科研道德方面带个好头、做出榜样。

  近些年来,地方财政支出的科技经费逐年大幅增加,其总和甚至超过了中央一级的科技经费支出。省市县三级相关部门在“分好果果”的同时,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监管职责,对所支持项目中出现的造假行为严加惩处,夯实学术诚信的“地基”。

  作为造假者的主管、依托单位,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预防惩治科研不端方面的直接责任人。“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事实说明,自我清理门户是预防“家丑”发生、降低负面影响的最好方法,遮掩、捂盖的结果只能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让整个单位颜面扫地。

  正如基金委主任杨卫所说,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学术诚信是从事科研活动的底线,而维护学术诚信、反对科研不端是个系统工程,单靠基金委孤军奋战难有大成。期望各级科技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履行职责、联手作战、集体亮剑,让造假者成为人人喊打、无处可逃的过街老鼠。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30日 20 版)

(责编:王倩、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