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首富”坐二等座获赞让谁脸红?

蒋萌

2016年12月23日16:0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首富”坐二等座获赞让谁脸红?

背景:12月22日,“首富”宗庆后乘坐高铁出行,被同车乘客意外认出,将抓拍相片传到网络上。在高铁二等车厢里,宗庆后正常接受乘务员检票,还与同车厢的小孩逗乐。宗庆后有钱不张扬受到网友好评。

新京报发表朱玉的观点:富豪排队打车、打饭,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本是作为社会一员的正当生活选择,却屡屡成为新闻。其背后的社会现实是,一些富豪生活奢华、炫富屡屡发生,在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背景下,格外刺目。富而不骄,古今中外,都是一个共同体普遍崇尚的正面社会价值。在欧美国家,富贵人士生活简朴不足为奇,甚至经常出现裸捐身家的壮观义举。身家亿万,却生活简朴,在中国也不乏其人,华为任正非在寒风中排队打车的场景,也曾刷屏。通过合法手段致富,理当有权享受更加优质的生活,但在另一个价值维度上,所谓“不完全义务”,即从个人价值关怀出发,选择更加具有社会意义的生活方式,理应得到更多的肯定。尽管不能要求所有富人都生活简朴,但是,富人的言行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评价之外。是有钱就嘚瑟、挑逗公众情绪,还是低调朴实,做这个国家平等的公民,大家对其个人和企业的看法,将会完全不同。

小蒋随想:宗庆后与任正非都是年过七旬的老者,他们那代人吃过苦乃至挨过饿,他们个人经历过创业的艰辛,一手打造起令人钦佩的“实业帝国”。他们的个人成就与财富就摆在那里,无需炫耀什么。从苦日子中走过来,或许令他们更明白“粒粒皆宝贵”。这样的人有钱不张扬,生活相对朴素,其实不难理解。现实中,炫富的、张扬的、唯恐别人不知道其几斤几两的人,往往思想苍白、能力平平、对自己严重不自信。上述情形集中体现在暴发户、富二代等人身上。简言之,同样是富人,境界却很不一样。哪怕是在同一个家庭里,富一代与富二代的思维方式与生活状态也可能大相径庭。有关差异的形成,与个人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生活经历紧密相关。有些炫富者是“你越骂他,他越嘚瑟”,不关注不搭理是对其最有效的奚落。而对那些低调朴实、乐善好施的富人,社会应肯定并点赞。

“垃圾之殃”需要“共同尽责”

背景:巨量垃圾在长江口“漂流”,借力涨潮,登陆江苏太仓和上海崇明岛——这是今年初以来沿岸渔民发现的异常情况,大量垃圾并非来自上游城市,而是归属100多公里外的浙江嘉兴,垃圾威胁到附近的上海自来水水源保护地东风西沙水库。

京华时报发表王石川的观点:处理垃圾耗时耗力,还需要场地,一倒了之多省事,这大概是偷倒者的逻辑。而在这背后,存在两种冲突。一种是垃圾围城与无力处理的冲突,另一种是迫切需要多建处理厂和民众反对的冲突。两种冲突实际上可归纳为一点,即如何提高垃圾处理能力?我们常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据报道,德国已不再直接焚烧垃圾,而是积极推广新一代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通过各种机械、物理和生物处理手段,对垃圾进行精细分拣和再利用。整个垃圾处理过程,几乎能把普通生活垃圾中90%以上的有价值物质再回收,实现了垃圾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我们目前也在推进垃圾分拣与再利用,但不够精细,向发达国家看齐,尚有不短的路要走。把垃圾资源化,化腐败为有用,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之道。

小蒋随想:垃圾无害化处理与再利用水平不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成本高。处理垃圾的开销甚至比从垃圾中提取到的再利用物价值还高,导致为数不多的垃圾环保处理厂反而“开工不足”。垃圾围城的普遍,偷倒垃圾的多发,垃圾处理的粗放,其实是“重经济,轻环保”的另一种体现。管理者并非不知道环保的意义,可一旦影响地方GDP,会导致成本大幅提高,环保就可能沦为“口头重要,实际次要”。对公众而言,一听说自家附近要建垃圾处理厂,头往往摇得像拨浪鼓,邻避思维坚不可摧。人们天天都在制造生活垃圾,能否少用一次性用品?还有某些人将垃圾处理费也视为“乱收费”并拒缴,是否理性?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成败,不仅有赖于技术层面的提升,更考验着环保能否真正获得“一票否决权”。这需要全社会在认知与行动上努力。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