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

干部涉毒当严惩,防微杜渐不可少

蒋萌

2016年12月19日13:56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干部涉毒当严惩,防微杜渐不可少

背景:今年以来,湖南省部分市、县纪委通报的涉毒公职人员至少有92人。湖南涉毒公职人员中,有市、县级机关的党员干部,也有镇政府工作人员,多现“聚众吸毒”“伙同他人吸毒”等情况,一名检察官还进入专供吸毒取乐的“嗨吧”吸食毒品。

京华时报发表连海平的观点:2015年4月,时任湖南临湘市市长龚卫国因涉嫌吸毒被调查,轰动一时。湖南省今年以来通报涉毒公职人员至少有92人,令人错愕。据报道,龚卫国之所以成为“毒吏”,一个重要背景是“升迁无望”。此外,当美酒、美食、美女、金钱等无法满足一个人的原始欲望时,毒品就成了他们追求巅峰体验的介质。公职人员吸毒,这两种原因占比较大。公职人员吸毒往往与腐败勾连。毒品昂贵,公职人员吸毒,要么由有求于己的商人免费提供,要么受贿之后购买。防范公职人员吸毒,还是要回到腐败治理上来,重构公权力运行机制,让公权力无法变现。在过往的同类案件处理中,我们不难发现,老百姓吸毒要坐牢,公职人员吸毒往往止步于纪律或行政处分。把目光放远一些,这种做法不是在保护公职人员,而是在害他们。身正为范,对公职人员吸毒处罚不说从严,至少也应该保障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

小蒋随想:“官员因升迁无望而吸毒,为了追求致命快感而嗑药,都是精神迷失或思想无法自理之下的自暴自弃,是当事人寻求“超然解脱”的堕落套路。别奢望这种干部怀有理想信念,因为其精神就是扭曲病态的。基于此,限制这种干部的权力,预防其吸毒与腐败,恐怕没说到点子上。对于精神萎靡或只想升官发财尝快感之人,应该坚决从干部队伍中清理出去。否则,这样的人迟早会捅大娄子,给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带来无法预料的损失。这其实涉及到公职人员退出机制。现实中,一些不作为的官“太平无事”,即便违规违纪,常常只是给予党内与行政处理,除非违法犯罪坐牢,不然很少被开除公职。由此,一些干部在有问题苗头时不会受到严重警告,犯错不一定受到严惩,直至一条道走到黑才完蛋。这显然与防微杜渐、扼杀问题萌芽是相悖的。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警惕干部思想与精神变质,能“治病救人”固然好,对“无可救药者”当及早剔除。

试药数据造假,人命岂能当儿戏?

背景:记者调查发现,在一种新药推向市场之前的试药环节,存在一条灰色利益链。在试药中介的参与下,试药者的身份、各种指标数据都可能造假。

新京报发表郑山海的观点:从去年开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部分已经申报生产或进口待审药品注册申请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进行核查,一年多来,居然有超过八成的新药临床数据涉嫌造假,现实可谓非常残酷。造成这种现象的根由,显然是由于药厂、医院以及相关的中介之间,达成了利益的高度统一,只有临床试验获得成功,药品才能正式上市获得利润,医院才能获得更多的合作经费以及更多的合作机会,中介更是按人头收费,数据越漂亮,得到的报酬就越多。要破解这样的难题,还需要有关部门打破当前这种参与者在利益方面的高度统一,包括引进保险公司对试验参与者进行健康保险,一旦受试者出现了不良反应,而相关试验数据不能提供相关信息,保险公司在提供赔偿的同时,有权对相关数据实行审核。

小蒋随想:常言说“是药三分毒”,药品的安全性对患者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新药的研发过程中,必须关注用药对人体的正负面影响,这也是试药并统计有关数据的意义所在。试药数据造假,不光使药品究竟有没有疗效的论据失真,而且将掩盖药品对人体的副作用,严重危害性无须赘言。药厂、医院、中介合谋在试药环节造假,可能导致“谋财害命”,甚至危害公共安全。从这一角度,一旦发现此类造假,绝不应止于数据作废与重试那么简单,而应适用更为严厉的惩处乃至刑罚。仅是一年多时间,就有“超过八成的新药临床数据涉嫌造假”,说明造假已然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折射出惩治力度严重不足。对此,有关方面必须施以重拳。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 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