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学生扫厕所”是“行政化思维”下得蛋

段思平

2016年12月19日13:5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最近两天,青岛工学院的部分学生通过微博和微信,给媒体留言说,现在学校把宿舍的保洁人员、宿管都辞退了,学生们不光被安排打扫校园内的道路卫生,而且还要轮流打扫宿舍楼内的公共厕所,而且现在离期末考试越来越近了,学校的这种做法让他们觉得有点接受不了。(12月18日青岛新闻网)

学生质疑学校安排自己打扫厕所是为了省钱,理由是宿舍的保洁人员、宿管都被辞退了;学校回应说,这个安排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不仅没有省钱,还加大了投入,额外拿出一笔钱给学生发奖金,来鼓励学生打扫厕所的积极性。站在学校的角度,也许委屈得不行——这帮学生怎不懂我们的良苦用心呢?

但是,校方的这番政策善意,目前仍然停留在自说自话的层面,虽然言之凿凿,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却仍是一副“一切解释权归我”的姿态。试问,校方在政策出台前,充分征求民意、取得学生的充分理解了吗?政策出台后,给了学生反馈意见的机会和渠道吗?如果校方与学生真的对话顺畅、沟通良好,想必学生也不会去寻找媒体倾诉、试图引入第三方力量介入吧?

众所周知,学生既是校方管理的对象,也是校方服务的对象,他们是学校事务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安排学生打扫厕所,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不能只是校方自说自话、由少数管理者拍脑袋决定了事。如果学生从始至终没有获得表达意见的权利,没有获得参与决策的机会,只是在事后被通知一声,校方就算推出看上去再好的政策,也很难获得最广大学生的拥护支持,取得预想中的政策效果。

当前,高校改革提得最多的就是“去行政化”,而这起事件争议的本质就在于“太行政化”:只是由少数管理者闭门造车、由行政力量强力推动,没有真正把民主管理与学生自治结合起来;在此情况下,再好的制度关怀也只是单向度的。

由此可见,“行政化”思维在某些高校中依然存在,要真正推动高校转型升级,“去行政化”势在必行,但也必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