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东北经济“爬坡过坎”靠哪些优势?

董少鹏

2016年12月16日14:4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近期,一条“东北人口十年内流失近100万”的消息被热炒,有人将此作为东北经济难以提振的理由。针对此消息,发改委专门做了说明:近几年东北三省保持了1亿多人的常住人口总量,其中辽宁、吉林总人口还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黑龙江总人口略有下降。剔除人口自然增长因素,2010至2015年东北三省人口净迁出约24万人。从纵向看,最近五年与前十年相比,东北人口并没有加速流失的趋势。

人口规模的变化既是经济走势的重要先行指标,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低生育率呈现扩散趋势;同时,由于人们收入水平提高,东北地区老年人口移居南方地区或“候鸟式”迁徙也有增长趋势。由于存在气候、交通、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局限,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困难,新兴产业虽有一些进展,但相对东南沿海地区还要慢一拍甚至几拍。新旧产业更替过程中,一部分劳动力向产业进步快的地区流动,也属正常现象。

但是,加快东北地区经济转型,创造更多新兴产业机会,做大新兴产业规模,仍然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打造东北产业新优势,让更多东北人在当地就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调剂和配置人才,是东北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这个角度讲,东北人口流失的话题可以作为振兴东北经济的一个警示。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国家发改委印发《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为振兴东北、提振经济开出了“良方”。东北经济要“爬坡过坎”,闯出一条转型发展新路,就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切实落实一揽子举措,改善营商环境,激活创新活力,给当地人民以“获得感”。

客观来说,东北面临的转型压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东三省的重工业优势、能源优势、国有经济优势相继下降,相当一部分优势变成了“包袱”,这既是全国范围内经济下行在特定地区的表现,也是全国经济布局改革部分滞后的表现。因此,推动东北经济转型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不能只就东北论东北。

对此,中央已明确部署,支持东北地区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与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组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与江苏、浙江、广东三省,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市与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四市建立对口合作机制,通过市场化合作方式积极吸引项目和投资在东北地区落地。这是实现东北装备制造优势与东部地区需求有效对接,增强东北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抓手”。在次基础上,还应当在财税、金融、土地、资本市场等方面予以特殊政策安排。这种政策安排不是“给偏食”“吃偏饭”,而是完善市场化机制,通过政策供给推动实体经济要素供给。其基本逻辑是,各地区经济社会资源不同,通过给予“差价”安排,可以引导资源向短缺地区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相对于东南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空间更大,一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亟待推开,二是民营经济比重亟待扩大。国务院要求在东北三省各选择10至20家地方国有企业开展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吸引全国各地的民营资本参与,就是一项很务实的举措。从行政管理体制而言,笔者建议,不要再走“一省一方案”的模式,而是建立大东北自由贸易区,在东北全面推广中国(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经验。虽然东北三省情况有不少差异,但从资源配置和市场便利的角度出发,应坚持把东北市场走成一盘棋。一盘棋的市场对于区域外资本和资源更有吸引力。

东北地区有厚实的农业基础,有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有资源成本的比较优势,土地广袤,并且处于东北亚的核心区域,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业、新材料研发制造业做大做强,打造东北亚贸易引领区、东北亚国际金融枢纽,不仅可行,而且可能。

笔者认为,东北地区振兴的最有力的条件是国家体制优势,在中央的整体统筹和布局下,可以“全国一盘棋”组织力量、优化政策、配置资源,这是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所难以比拟的。东北地区现在要做的,就是彻底转变观念,抓住时机,优化发展环境,闯出柳暗花明。如此,东北地区不仅可以加速转型,还可以对全国经济优化布局做出贡献。

(作者为证券日报常务副总编辑,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证监会专家顾问。)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