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红船观澜:你手中有权吗?

张庆波
2016年12月13日04:0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前不久,一部名为《永远在路上》的电视专题片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引发热议,“权力的任性”也成了不少人饭后茶余的谈论话题。现实生活中,权力之于普通党员、干部而言,似乎在高处、很遥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手握权力,不一定皆为领导干部;权力所用,一些人也不一定都是为民服务。但凡在你的工作范围之内,你选择先干这个还是先干那个,先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那个问题,先服务这个人还是那个人……这些都代表你已经在掌握和运用着权力。

  如此看来,许多党员、干部都被赋予了权力。不说选拔干部、审批项目这等大事,就是办手续、开证明之类的小事,我们视之为琐碎平常,群众却可能从中读出权力的味道。你若生硬,群众就会忐忑;你若怠慢,群众就会焦虑。权力是具体的,干部往往就是通过处理这样那样看似杂事、琐事,带给群众权力的直接观感。所以,“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这句话具有普遍意义,这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正确识权、用权。

  应知道权力用于何处。早在2010年,习近平同志就强调,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如何才算用权为民呢?心中不能装着狭隘心理、惰性思想和急功近利,心中得有大局、有远方,想着的应是让群众的腰包更鼓、社会的发展更快;回应群众诉求不应糊弄,解决群众问题不能懈怠。搭舞台、送温暖、解困惑应是党员、干部工作的常态,权力不能变成群众利益的障碍源、拦路虎,每一项工作都应从群众是否满意来着眼、推动和评判。

  应知道如何对待权力。对待手中的权力是敬畏还是轻慢,工作中出现问题是努力破解还是冷眼漠视,群众提出诉求是积极回应还是推三阻四,直接折射出党员、干部的权力观。若视权力为干事创业的“拄杖”,权力就会赐你力量和信心;若视权力为假公济私的营生,权力就会予你巨鸩和毒药。只有真正“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精力花在群众身上,抱负放在事业之中,党员、干部的角色才能不出格、不“跳戏”,将来退休时,才能带着充实感和满足感离开岗位,不留遗憾。

  应知道如何运用权力。用权的方法关乎边界、底线和纪律,不能打擦边球、开特殊通道、不能做因人废制之事。中国人重人情,工作中免不了有人套近乎、打招呼,要求行个方便。可一旦送了人情,就折了政策的权威;开了后门,就坏了制度的规矩。敢于说不,才能敢于担当;敢于较真,方能赢得尊重。确保权力的运行始终在制度和法律的框架内,才能守护公正,做到心安。

  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领导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在与老百姓的每一次交往中,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审慎用好每一份权力,让群众收获满满的获得感。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13日 17 版)

(责编:袁勃、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