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论政:来一场交通安全的反思

张 洋
2016年12月07日03: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最近参加一场由公安部道路交通研究中心举办的公益宣传片首映会,五个微电影再现了五种多发易发的交通事故,惨痛场景配上特技效果,让在场观众格外震撼。

  以往发生交通事故,总有一些人抱怨交管部门没管好。其实从交警在每条道路、每个路口的坚守,到“醉驾入刑”“闯红灯扣6分”等法律制度的颁布实施,再到各地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让“天眼”布满街头,公安交警一直在行动。俗话说“上医治未病”,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为了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近年来交管部门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一直在苦口婆心地进行教育引导。一些耳熟能详的道理也为人们所熟知,比如“切勿分心驾驶,否则你的手机可能变成手铐”“切勿闯红灯,否则你的人生从此不再亮绿灯”。

  但是,“知道了”始终无法和“做到了”画等号。正如首映会尚未结束,手机就收到一则消息:山西高速公路50余车连环相撞,共有17人遇难,37人受伤,56辆车受损。之所以还会发生这么多交通事故,并非人们不懂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的各种常识和道理,而是缺乏严格遵守的自觉性。

  这次首映会上的五个微电影有一个共有情节:你的一个错误,让他人付出了生命和财产的代价。这让很多观众“自觉代入”和“集体反思”——如果坐在车里的是自己的亲人,如果被伤害的是自己的孩子,结果会怎样。记者在现场明显感受到,如果说现有“规则之约束”、“理念之灌输”还不足以让人们紧绷“安全弦”,那么面对“生命之拷问”,人们的心头猛然间多了一份责任。

  说到底,遵守规则,爱惜生命,关键在于自觉。举一个例子。无论是因为对“醉驾入刑”这一重典的忌惮,还是因为过往太多痛苦经历的不堪回首,如今人们越来越认可、享受当前“酒文化”与“汽车文明”的隔离状态了,“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成为一种风气。这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交通安全的自觉践行者。只要我们有这个自觉和坚持,我们就可以像摒弃“醉驾”那样,自觉摒弃“闯红灯”“开车打手机”“三超一疲劳”等各种交通陋习。

  第五个全国交通安全日的主题是“社会协同治理 安全文明出行”。我们希望这个宣传日如同首映会一样,依然是一场关于交通安全的集体反思,反思为什么会明知故犯、如何做得更好。只有反思得越深入,我们才越能把外在的规则之治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行动,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每个人都把自己做好,也是“社会协同治理”的重要内容。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07日 19 版)

(责编:刘军涛、文松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