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让翻日历成为一种文化熏陶

杜羽

2016年11月28日08:46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让翻日历成为一种文化熏陶

  临近年终岁末,多家出版社纷纷推出明年的日历图书。它们或配以名家书画,古朴隽永;或辅以唐诗宋词,韵味绵长;或手绘博物图谱,可识鸟兽草木之名。一些设计精致、印刷考究的文化日历,销量甚至超过畅销书。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最畅销的文化日历年销量可以达到近30万册,许多文化日历的年销量达到5万册以上,远超通常只能发行三五千册的普通图书。

  纸质日历曾经是生活的必需品。日历上勾画着亲人的生日,记录着当天的故事,每过一天,就把日历翻过一页,成为一个平凡而又充满仪式感的动作。然而,如今人们越来越忙,电子日历越来越方便,纸质日历逐渐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翻日历”成了“老皇历”。

  文化日历的出现,让纸质日历又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之中。与指导“宜嫁娶”“忌动土”的皇历不同,也与纸张粗糙、印着生活小常识的日历迥异,文化日历无论在题材选择还是装帧设计上,都更为贴合当下读者的需要。最先带动文化日历热潮的《故宫日历》,每一日搭配一张精美的文物图片,就连书中用字都集自经典碑拓;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本草养年日历》,从明代彩绘本《食物本草》中挑选几百种瓜果、谷物、禽肉等,按照气候递变依次呈现,食材与季节的关系一目了然。

  人们缺的不是日历,而是文化。有一则文化日历的广告这样说:“如果你没有时间阅读一本完整的书,那不妨利用碎片时间,每天花5分钟看看日历,用365天来熟悉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每天瞥一眼文化日历,人们多数时候或许并不是为了查找今天是何月何日,而是借此放松身心,感受一丝自在与闲适。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日历的实用价值已经微乎其微,其属性其实更接近于以时间为核心概念的工艺品。正因此,有很大比例的文化日历成为馈赠亲友的新年礼物。即使选择自用的读者,因为这些日历印制得实在太精美,很多人也不忍心在书页上留下任何字迹。

  从几年前《故宫日历》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红楼梦日历》《汉字之美》《生肖日历》等百花齐放,让市场的归市场,文化的归文化,一本小小的日历也可以折射出社会生活的百态。然而,文化日历是否能一直“火”下去,多年之后还有多少日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最终还将由创意和文化来决定。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