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董力阿拉蕾留给观众一个两难选择

韩浩月

2016年11月23日08:56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董力阿拉蕾留给观众一个两难选择

  因为董力和阿拉蕾,《爸爸去哪儿4》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董力是国家击剑队男运动员,阿拉蕾是一个三岁半女孩,他们在《爸爸去哪儿4》中组成了“实习父女”,与其他几组嘉宾共同参与拍摄。因为在被剪辑出来的内容中,出现了一些亲昵动作与言辞,有不少与幼儿教育相关的专家以及部分观众,对节目组提出了批评。也有不少喜欢这对“实习父女”的观众表示,要用正常的心态来看待,不要过多联想,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

  社交媒体上关于董力阿拉蕾的争议走上两个极端,这把大多数没有参与“论战”的观众置于两难境地。觉得董力阿拉蕾这对“实习父女”的情感正常,就要面对自己审美“不正常”的质问,在“你愿意自己三岁的女儿参加这样的节目吗”这样的问题面前,要踌躇一番;如果觉得那些亲昵的动作与言辞不适宜出现和传播,则会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不能够用美好的心态去看待事情。为什么这部分观众会面临这样的尴尬,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董力阿拉蕾本身,而在于整个社交媒体上的娱乐意识,都进入了一个混乱、狂热、无趣的状态。

  试看那些与董力阿拉蕾有关的舆论关键词:CP、虐狗、发狗粮、发糖、甜宠、萝莉……这些就是当下社交媒体盛行的情感口水词,由这些情感口水词组成的粉红潮流,忽而涌到某网络红人的微博留言里,忽而涌到某个人造节日的话题群中,所到之处,如蝗虫过野,把一切情感关系,都能用这些网络语言进行一番狂轰滥炸,直到高涨的消费热情退烧,才会转移到另外一个人物或事件中去。所谓的“单身文化”,保持着某种强势的姿态,正在朝着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方向狂奔。

  如果节目组在制作和剪辑过程中,也刻意迎合这股网络潮流,那就是节目组的问题,不能为了收视率和话题,来与一种低端的情感表达方式实现“共谋”。但假若节目组真如其声明所言,是在强调一种美好、单纯的情感,那么为什么人们不能发现、感受,且祝福这种情感,反而要用质疑的眼光去看待?发生这种状况,除了专家要从专业角度,给出自己的建议外,更多人恐怕还是出于一种担忧,担心节目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于是对批评声音中所提到的“可能性”,选择了宁可信其有的态度。

  表面上看,人们是对董力阿拉蕾产生了分歧,而深层面地反思,则是我们对“美好”这个词有了分歧。在以往太多的公众事件中,因为一次次的反转,“美好”事物的背面,通常藏着一个不能见光的阴暗面。在反复的经验训练之下,我们对“美好”普遍有了警惕心,遇到美好的人或事,第一反应是怀疑,怀疑是不是炒作,怀疑自己会不会被利用,整个社会充斥着疑虑不安的心态,已经丢失了遇到事情好好说话与讨论的能力……具体到董力阿拉蕾这里来,当有人以保护之名,叙说种种猜测的可能性时,里面的想象与用词,何尝不是在给这个三岁的孩子造成伤害。

  父母要慎重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参加综艺节目,综艺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要慎重考虑情节设置,把不该发生的争议,在内容呈现方面就消弭掉,而社会舆论也不要被寄生于社交媒体上的低智言论引领,动辄就是道德大棒。对于董力阿拉蕾,我们似乎应该更多地去发现美好,反思究竟是谁在制造不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能不能够用理性的心态来判断那些被情绪与流行词包裹的事物真相,这才是成年人该做的事情。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