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珍视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力量

方大丰

2016年11月18日08:22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我在我思】珍视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力量

  “劳模不能当一时,而要当一世。”

  带着浓重湘南口音的78岁瑶族劳模盘福保的一句话,让人感动。15年前,退休回到老家后,他发动各家各户在自留地种树。如今,家家林木茂盛,平均每家蓄木量价值20多万元,村里路也修好了,水也接通了。说起“精准扶贫”,盘老做了个手势——“我会把自己的锄头传递给孙子”。

  一把锄头,一份责任,一种坚守。“扶贫先扶志”,许多参与扶贫的人均有这样的感叹。盘劳模的言行使人敬佩之处在于:共赴小康梦想,乃“匹夫有责”,即便身处困顿或偏远,也有各自的担当。

  近日在几个贫困县采访,接触到许多在扶贫攻坚中尽职尽责的人。深感敬畏的是,哪怕最瘦弱的肩膀,也能竭尽全力去承担责任。有各种担当,才能构建这个社会的坚韧。相反,人如果失去了自我奋斗的志气,别人越帮扶,他越缺乏自立的勇气和力气。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习总书记引用这句古语告诉人们,“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30多年来,人们分享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果,全体人民凝聚成为“命运共同体”,这是过去我们的成功经验,也是改革全面深化得以推进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民众基础。

  回望改革、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关口,所要庆幸和值得欣慰的正是绝大多数普通民众都默默地肩负着自己的责任。显然,无论精准扶贫还是目前正在推进的去产能调结构的改革,我们需要特别珍重的也是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层级的社会成员的理性与担当。

  “位卑未敢忘忧国”——改革来临,每一种抉择都是艰难的。改革总会有人要做出牺牲,但每一种牺牲都是一种承担,都值得我们敬畏。由此,不论是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者还是改革执行环节的操作者,都应更审慎和更具有负责精神,对有担当的职工怀有敬重之心,才能不忘初心。

  与企业的兴衰成败、变革转型共沉浮、同进退,国有企业员工内心积淀着厚重的命运感——“连根带骨”。这四个字很深刻很真切地描述了职工与国企之间的关系。5年前,一位媒体同仁的感叹:“国企里的人,有一种内在的命运感,这种东西是其他人所缺乏的,这是一种连根带骨的东西,有时它是历史或者是个人生命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

  今天,媒体关于钢铁和煤炭产业里去产能的报道非常多,成千上万职工选择平静地接受“改革安排”,这不是对命运的妥协,而是中国工人所独有的“命运意识”。生长于斯,奋斗于斯,产业工人客观上将个体命运与企业命运牢牢地交融在一起。

  我们曾经非常多地赞扬了工人阶级的责任感,而命运感则是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家事国事天下事,每一个默默奉献的劳动者和改革参与者,都有值得珍视的家国情怀。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