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式扶贫不是精准扶贫的真谛

王岩

2016年11月16日16:4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独石河村全村有148户483口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3户224人。刚换届上来的村党支部书记张爱平告诉记者,扶贫部门帮扶了两批项目,基本上没什么效果。2012年,娄烦县扶贫部门扶持独石河村养驴脱贫。村里用下拨的50万元买了60头驴。扶贫驴买回来,如何分却成了愁事。“人多驴少,谁的那份也不能少,最后只能8人分一头驴,合伙养。”张爱平说。(《半月谈网》11月16日)

独石河村进行了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后,村里的贫困户充满期待。可是等来的却是“八人分一头驴,一人一只羊”的奇葩事情。八人养一头驴,就像3个和尚抬水吃,结果驴越养越瘦,最后还没等养成全都卖了,直接分钱。美好的扶贫设想与惨淡的现实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管是“扶贫驴”还是“扶贫羊”,这种“大锅饭”式扶贫不是精准扶贫的真谛。

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灵魂。扶贫只有扶到点上、根上,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想要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扶贫攻坚全过程的精准是成功的关键。精准扶贫来不得一点马虎,掺不得一点水分。

可是很多贫困地区,对于精准扶贫的理解还不到位,“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扶贫套路在基层更是屡见不鲜。看上去是瞄准了贫困户,但像“八个人养一头驴”、“一个人一只羊”这样的做法,能否实现稳定脱贫却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这个道理,基层扶贫部门不是不明白,只是他们怕麻烦、不担事,尤其是在贫困户和村里多数村民贫富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为避免矛盾就在精准施策上搞平均主义,保全自己的同时,伤害了广大群众。

这种风险需要防范,但也不能因此不为。其实,所谓扶贫措施精准到户到人,主要是强调针对性帮扶,不是说每个项目、每项政策都要直接到每个贫困户。如何将产业扶持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才是关键。通过特色养殖、种植带动扶贫对象稳定脱贫是一种授之以渔式的精准扶贫,值得大面积因地制宜的推广。但若不在市场、技术、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提升扶贫对象的发展能力,让抗风险本来就很弱的贫困户孤军奋战,到头来不仅费时费力,还伤他们脱贫的信心。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识别要注重精准,要把“不清不楚”变成“一清二楚”。施策要提升政策的含金量、时效性,激发干部的主动能动性,以问题为导向,缺啥补啥,而不能形而上学照一个模式去做。只有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才能让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感受到扶持的温暖,不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才是精准扶贫的真谛所在。

(责编:王倩、文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