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沉浸式体验与电影帧数的关系

韩浩月

2016年11月16日08:36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沉浸式体验与电影帧数的关系

  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正在热映中,因为120帧版本的影厅票不是那么好买,许多观众退而求其次购买了60帧或24帧的票,不乏看了低帧版本电影的观众,想要再一次观看120帧版本,至于看过120帧版本的观众,恐怕也就失去了看低帧版本的想法。

  人们对于清晰度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脚步。从录像带到VCD,到DVD,到蓝光,再到4K,在小屏上影像的清晰度已经到达一个极致,再清楚的话已经意义不大。但在大银幕上,24帧长时间是主流,甚至电影艺术有了“24格的真理”这个说法。彼得·杰克逊的《霍比特人》采取48帧拍摄,已经让人刮目相看,这次李安直接将画面帧数提升到120帧,是技术上的一次大飞跃。

  对于120帧,李安提出了“沉浸式”体验的说法。这一点在24帧的影片上也能感受到,当比利的脸部特写被镜头拉近、再拉近,观众已经可以体会到与以往影片不同的观感,恍惚间仿佛走进了人物的情境之内,观众与角色的情感建立了某种更直接的联系——这种体验,与人们第一次接触3D电影类似,观众心里多少会产生一些新奇感。

  24帧可以满足一般的戏份表达,但在呈现战争场面时,有明显的不足。无论是全景镜头、近距离拍摄,24帧都没法给观众放松和投入的视线捕捉余地,有些镜头是模糊的,尤其是战斗突击情节,没法让人准确地看到细节。还有一个原因是,战争场面所拍摄到的背景都为单调的土黄色,这种颜色本身就需要极高的清晰度才能让观众看清楚,在没有更多色彩参与对比的情况下,观看难免有些吃力。

  这样的吃力状况,在120帧上就不存在。首先120帧解决了3D画面带来的眩晕感,使得观众能够集中注意力,在哪怕高速移动的镜头中,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点。在影片重点刻画的那场伏击战中,120帧的画面彻底解决了24帧不完美的难题,使得观众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置身其中”。其次,120帧的画面,仿佛带有呼吸、拥有了生命,观众可以像与真人面对面一样,去看清楚人物面部的微细血管,感觉到人物情绪在银幕上的溢出,这其实已经近似于VR带来的感官冲击,这样的感官刺激,会让观众觉得,原来技术也可以帮助人们感受到什么叫“同呼吸,共命运”。

  相对于120帧的稀少,60帧的影片多一些,看60帧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如同“一分钱一分货”一样,想获得更深入的“沉浸式体验”,就要选择最高的帧数版本。

  120帧被认为是电影技术一次成功的“大跃进”,它太超前于市场,受拍摄以及影厅改造成本等因素影响,120帧成为主流的日子遥遥无期,它之于电影的意义在于,为电影介质的未来提供了一种可被复制的可能性。因为故事与技术之间拥有亲密的联系,所以李安的这次尝试是成功的,但这不意味着未来大多数电影都要拍120帧,只要故事好,24帧、60帧都不成问题。  (韩浩月)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